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21 完結篇 201200904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1~14節
%鑰節:11 末了,弟兄姊妹們,再見。你們要努力作完全人。接受我的勸告;大家要同心,和睦相處。願慈愛和賜平安的上帝與你們同在! 12 你們要用聖潔的親吻彼此問安!所有的信徒都向你們問安! 13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上帝的慈愛、聖靈的團契,與你們每一位同在!(林後十三11~14)
¨O心得主題:【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上帝的慈愛、聖靈的團契】
我們的神是一位「慈愛和賜平安的上帝」。我們必須省察的是:世人能從我們的生活、教會牧養信徒的方式,看出神的真實嗎?
還記得二十六年前,我第一次到被邀請到「彰中商團契」(彰化高中和彰化高商基督徒聯合聚會)時,最明顯的感動就是:這裡有愛!他們是何等的彼此相愛啊!從此以後,我就「上鉤了」,我被這樣的愛深深吸引。這豈不是教會贏得世人的最佳方法嗎?這豈不是傳福音的最佳管道?這還是主耶穌的命令呢!(約十三34、35、十五12、17)
保羅面對哥林多人的種種問題,他知道他們最迫切的需要。不是用策略、方法、技能、才幹來處理,這些都無法使教會達到該有的身量,那是世人解決問題的方式。他尋求的是「只有神能作的」方式,就是「恩典、慈愛與團契」的祝福。多少時候我們處理教會的紛爭到最後總是用「爭論對錯」的律法式來解決,而不是在神的恩典中互相包容;與不同個體互動時,「教會的排他性」已是目前世人對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標記(詳閱提摩太凱勒的「我為什麼相信」一書),我們顯得很沒有愛心;然後,我們習慣主張個人意見、堅持自己的看法、強調獨立的舒適感,而不能融入群體的相交,過團契(fellowship)的生活。
華倫魏斯比說:「教會是一個神蹟,只有神蹟的事工才得以維繫。哥林多教會裡的競爭導致分裂,如果眾人都能靠著神的恩典與慈愛而活,這問題就可迎刃而解。」「那是只有神才能作的。如果每一位信徒都信靠神的恩典,行在神的愛中,並參與聖靈的團契,而非行在肉體中,那麼他會是神用來解決問題的部分方法,而不是問題的一部分。他會活出這段祝福的話,而且成為別人的祝福。」祈求神讓我們成為這種基督徒。
當我們願意如此接受勸告和鼓勵,就能夠去鼓勵更多人。「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上帝的慈愛、聖靈的團契,與我們每一位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阿們!」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20 201200903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10節
%鑰節:3 你們會有你們所要的憑據,可證明基督在藉著我說話。基督對付你們的時候並不是軟弱的;相反地,他在你們當中顯出能力。 4 雖然他在軟弱中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可是,靠著上帝的能力他仍然活著。我們跟他連結,也成為軟弱,但是為了你們的益處,我們要靠著上帝的大能跟他一同活著。 5 你們要考驗自己,省察自己,看看你們是否過著信心的生活。除非你們完全經不起考驗,你們應該知道耶穌基督在你們的生命裏。(林後十三3~5)
¨O心得主題:【騙人的力量】
有不少人鼓勵我在工作的職務往上爬,弄個主任來作,當上校長來風光一下。我不否認擔任高階主管的影響力是蠻大的,但我也不想流於「職位的迷失」,非得外表大張旗鼓才能先聲奪人。約翰麥斯威爾在「全方位的領導」中勸我們不要迷失:以為在更高的位置才能領導;以為升到最高職位才開始領導;誤認為人在我下面,我才能領導;認為不是領導,我的潛能就不能發揮;以為當我爬上最頂端時,我將不再受約束。他反而要我們記住:組織內任何階層都可以發揮潛能;目前的位置乃為下個更高位置而預備;最高的領導乃從下到上預備出來的;地位愈高責任壓力愈重、試探愈多,高處不勝寒。
根據世人的標準,耶穌和保羅都是軟弱的:沒有社會地位,沒有高官職務,沒有龐大資產,沒有佳形美容;但是在神國度中,他們都是剛強的:堅守主道,不畏黑暗勢力,不屈從妥協,至死忠心到底。今天教會是如何衡量人的價值呢?我們喜歡雄辯滔滔的講員,多過溫文儒雅的智者;我們希望報章的大肆宣傳,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我們選舉有名望的會友擔任長老執事,多過忠心為主擺上的僕人。太多的基督徒依循屬世的標準來評估屬靈事工。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神的標準。
半年前,當我看完唐慕華的「軟弱的力量」一書時,深深驚覺主的大能真的不是只表現在「成功的人士」身上而已(這是我們最常使用的佈道會模式,請一些閃耀的明星站台作見證),更是顯在一切順服之人的生命中。
軟弱的力量不是騙人的力量,而是反敗為勝的力量。就像楊牧谷所講的兩句話:「我對神的一個恆久讚嘆乃是:祂是一個能把人的失敗改變為成就祂旨意的媒介。」「我對主說:我是真的真的不配,但我會繼續做下去。」(那時他正在撰寫哥林多後書的釋經書「作祂的僕人」。)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19 201200902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十二章11~21節
%鑰節:14 現在我準備第三次訪問你們,我對你們沒有甚麼要求。我要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金錢。其實,兒女不必為父母積蓄,父母倒應該為兒女積蓄。 15 為了幫助你們,我願意支付我所有的一切,甚至我本身。難道我越愛你們就越少得你們的愛嗎? 16 那麼,你們得承認,我不曾拖累過你們;可是還有人說我詭詐,用謊言籠絡你們。19 或者,你們以為我們一向都在替自己辯護,其實不然;在上帝面前我們只說基督要我們說的話。親愛的朋友們,我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想造就你們。 20 我怕當我去的時候,看見你們不符合我的期望,而你們看見我,也不符合你們的期望。我也怕看見了紛爭、嫉妒、鬧脾氣、自私、毀謗、流言、傲慢,和騷擾。 21 我又怕下次去的時候,我的上帝要使我在你們面前蒙羞,而我難免會為著許多從前犯罪,淫亂,放蕩,到現在還沒有悔改的人悲傷哭泣。(林後十二14~16、19~21)
¨O心得主題:【道成肉身】
以我的個性,早就離棄哥林多教會了。「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何苦呢?面對這麼「忘恩負義」的群體,「歸去來兮」大概是上上選擇。何況,保羅絕非閒閒沒事作,他有另一大片天空可以翱翔,不需拘限在這一點來糾結心情啊!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怕生活上的困苦,也不怕工作上的挑戰,就怕自己的信念崩潰。楊牧谷牧師曾說:「我對生活所需相當簡單,就是今天廣州或深圳的水準也可以滿足了(時為1988年),因此也不怕將來香港生活水準的低降。我只是害怕教會的人。……栽在教會之人的手裡,必然受辱而歿,那是叫人懼怕的。」但是,「叫我鍥而不棄的只有一個信念:復和對福音具有的承載力,遠比對抗來得廣闊。」能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楊牧谷花了超過三個月的時間去想通一件事:道成肉身的意義。「一九八一年秋,我回到香港,參加了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的工作,週末如常應邀到不同的教會講道。一個星期六晚上講道完歸家,途經旺角砵蘭街,是晚上十時左右,身穿整套西裝,手拿一本大聖經;我突然發覺自己身處於黃色招牌的森林之中,街道靜寂得很,黃色招牌耀目得很,而我,孤單落寞得難以忍受。我不禁心中大聲地問自己:『剛才講那篇道成肉身的道是什麼意思?道成肉身對這城市的人肉市場可有什麼意義?』當夜沒有答案,此後三個月也沒有;我落在極大的掙扎裡。掙扎尋求的過程牽涉太多神學的反省,……但至終我能肯定地說,倘若耶穌是在今天道成肉身,祂是樂於與之交朋友的。……若耶穌今天活在香港,最有可能碰到祂的地方說不定就是灣仔或旺角。我承認這思想叫我不安,它冒犯我中產階級的敏感心靈,也企圖揭發我假冒偽善的面具;但愈誠實地讀耶穌的言行記錄,我愈意識到沒有第二個解釋的可能。對我來說,這是福音落實在香港環境的第一步,也是我尋找福音對小民有什麼意義的起點。」
昨晚,我讀了楊牧谷的傳記「人去留影」(更新資源2011出版),看到這一段時,不禁起了雞皮疙瘩,我幾乎無法再翻看下一頁,書房空氣頓時凝結起來。這「道成肉身」挑戰著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若是我願意接受這挑戰,意味著我可能要大幅度地改變我現在的生活模式,包括奉獻我的生命、奉獻我的家人、奉獻我的工作,以及奉獻我的教會。
保羅效法耶穌道成肉身的榜樣,繼續用愛心和耐心與哥林多教會周旋──教導、澄清、辯論、苦勸、激勵、責備、警戒。絕不因自己是大忙人而虛與委蛇,表面假意慇懃,卻是敷衍應付。道成肉身的牧者絕不會像以西結所描述的人那樣不負責任。
我知道自己對「道成肉身」的奧秘尚未通透明瞭,但這已夠衝擊我現在的思考方向了。這十多年以來,我一直嘗試以神學觀念來思想我的每一個下一步,如今,神這樣明顯的引導我未來的動向,我似乎是非順服不可了。嗯!道成肉身。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18 201200901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十一章32~十二10節
%鑰節:32 當我在大馬士革的時候,亞哩達王手下的總督派警衛把守各城門,要逮捕我。 33 但是有人用大籃子從城牆的窗口把我縋下,使我逃脫了他的手。1雖然自誇沒有好處,但是我必須誇一誇口。現在我要說說主所賜給我的異象和啟示。 2 我知道有一個基督徒,他在十四年前被提到第三層天(我不知道是他的身體上去,還是他得了異象,只有上帝知道)。 3 我再說,這個人被提到樂園(是他的身體上去,還是他得了異象,我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 4 在那裏,他聽見了不能用言語表達、也不能用口舌描述的事。 5 我要為這個人誇口;但是除了有關我軟弱的事,我不為自己誇口。 6 其實,我自誇也不算是愚蠢,因為我說的是實話。但是我不自誇,因為我不願意有人把我捧得太高,超過了他在我身上所看到或聽到的。 7 為了使我不至於因得到許多奇特的啟示而趾高氣揚,有一種病痛像刺糾纏在我身上,如同撒但的使者刺痛我,使我不敢驕傲。 8 為了這件事,我曾經三次祈求主把這刺移去, 9 他卻回答我:「你只要有我的恩典就夠了;因為我的能力在你軟弱的時候顯得最剛強。」因此,我特別喜歡誇耀我的軟弱,好使我覺得基督的能力在保護著我。 10 為了基督的緣故,我樂意忍受軟弱、侮慢、困苦、艱難,和迫害;因為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林後十一32~十二10)
¨O心得主題:【你只要有我的恩典就夠了】
這裡有四件事我們必須更清楚的弄懂:
第一,關於路加在使徒行傳第九章23~25節的記載,保羅逃離大馬士革這事,我們多半會認為它是一個「難堪的失敗」。但是,保羅卻在此舊事重提,以此來誇耀自己的軟弱。D.A.卡森說:「當時在圍城作戰結束的時候,羅馬軍隊會將最高榮譽頒給第一位入牆的百夫長或更高階的軍官;而保羅卻直言坦承他是第一位棄城的人。」在基督裡,我們沒有什麼難堪的事是不能提的。在主手裡,羞於啟齒的事,也能成為榮耀的見證。
第二,保羅十四年前被提升天的奇妙經驗,「是人不可說的」(林後十二4)。有些他看到、聽到的東西是「不能用言語表達、也不能用口舌描述的事」,對於沒有領受這樣異象的人,是無法明白的。那是保羅「個人的事」,為要激勵他的事奉。他被禁止談論這些事情,他保持該有的緘默。這麼「榮耀」的事,要人守口如瓶的確很難,我們通常會為此感到驕傲,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特殊經歷。這不僅會讓自己馬上成名,也會讓自己的身價水漲船高。D.A.卡森說:「保羅擔心眾人會過度抬舉他(這反而是我們所期待的),於是不願意多談那些不可及的事情。他刻意將焦點轉離自己身上,並且避免養成自誇的習性。」
有時候我會想,神真是愛惜我!以我的個性,若是再增添一點名利地位,我大概會(很可能會)「忘記耶和華是誰」(箴三十9)。目前我的生活美滿幸福,算是恰恰好!(有人說「美」的定義是:不能再增一分或減一點。)
第三,攤開教會週報,每週都有一列「為正在病痛中的肢體代禱」事項。華倫魏斯比說:「基督徒懇求神免除疾病和痛苦,肯定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當信徒禱告時,神並沒有『義務』治癒每一個人,但是,祂鼓勵我們把我們的重擔和需要帶到祂面前。保羅不知道這個『肉體的刺』是來自神的短暫試驗,還是他可能必須學習一生與之為伍的長久經驗。」
有些人要我們相信,基督徒會生病是受到「詛咒」,他們斷言:「假若你認罪悔改,或好好為祖先和家族認罪,或拿他們的衣服來教會給牧者按手禱告,或來參加某某牧師的內在醫治特會,你就絕對不會生病。」我們在聖經裡未曾找到這種教導。華倫魏斯比說:「在舊約聖經中,神確實應許猶太人有特殊的福份和保護(申七12~16),但是祂從未應許新約信徒免於疾病或受苦。」
第四,保羅身上的這根「刺」是有作用的:「為了使我不至於因得到許多奇特的啟示而趾高氣揚,有一種病痛像刺糾纏在我身上,如同撒但的使者刺痛我,使我不敢驕傲。」(林後十二7)保羅明瞭,隨著自己領受極大益處的同時,他可能會生出神不喜悅的驕傲。這病痛平衡了他所需要的謙遜,軟弱使他學習到依靠神能力的必要。領受恩典與自恃自誇常常被拉扯不清。D.A.卡森提醒著我們:「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伴隨著恩典而來的軟弱,其實是一種憐憫,反之亦然。」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17 201200831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十一章16~31節
%鑰節:24 我被猶太人鞭打過五次,每次照例打三十九下; 25 被羅馬人用棍子打過三次,被人用石頭打過一次,三次遭遇海難,一次在水裏掙扎過二十四小時。 26 在屢次旅行中,我經歷過洪水的危險,盜賊的危險,來自猶太人和來自外邦人的危險,又有都市裏的危險、荒野間的危險、海洋上的危險,和假弟兄姊妹所造成的危險。 27 我又有工作上的勞碌困苦,常常徹夜不眠,忍受飢渴,缺乏食物,沒有住處,衣不蔽體。
28 這且不說,我還為各教會的事掛慮,像重擔一樣天天壓在我的身上。 29 有誰軟弱,我不軟弱?有誰失足犯罪,我不滿懷焦慮呢?(林後十一24~29)
¨O心得主題:【以諸般患難為榮】
雖然在我有限的巡迴事奉中,常常有便利的交通工具載送往來,然而,我必須承認:旅行佈道可真累人。特別是年過四十之後,我就不太能再自己開車往返了。試想,站講台傳福音的人,經常會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可五30)的情形發生,我若不在「去」的過程中儲備靈力,在「回」的路途上休養體力,哪受得了這般耗損。選擇坐火車是我近來頗喜好的方式之一,既可在會前複習講章,又可在會中盡情奔放,還能在會後閉目養神,一舉三得。
保羅的困難大多了!各樣的危險、工作上的勞碌困苦,常常徹夜不眠,忍受飢渴,缺乏食物,沒有住處,衣不蔽體,被弟兄出賣,以及為各教會的事掛慮,重擔天天壓心頭,難怪他會疲倦、痛苦。但是,保羅承受這些患難是為了愛的緣故──愛基督,也愛教會。華倫魏斯比說:「他最大的負擔不在他周圍,而是在內心:關心所有的教會。為何他如此關心呢?因為他和信徒認同(林後十一29)。『他的兒女』所發生的任何事都摸著他的心,他無法放棄他們。」
想到這兩年,自己去大陸短宣所付的代價,去年累到右眼視網膜水腫,回來休養了半年,最後還是去雷射手術治療;今年感染傷寒,死去活來,只好使用大量抗生素壓住病況,勉強撐完最後一梯的營會。為了什麼?
我但願自己能效法保羅的事奉態度。保羅在講述他所受的苦難時,總是小心翼翼的,務必要讓基督得榮耀,而不是炫耀自己的功勞。
在服事的過程中,我總有一種很慚愧的感覺:關關難過關關過。從保羅的描述中,「我的工作更辛苦,坐牢的次數更多,更常受鞭打,更多冒生命的危險」(林後十一23),我們大概可約略想像其中的大不易。為什麼可以挺過來?路卡杜在「面對心中的巨人」(p.96)中有一句很激勵我心的話:「如果當時我可以看見岸邊,一定可以游完全程。」是的,我相信保羅一定一直望見自己的榮耀終點(林後十二2~4)。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16 201200830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十一章1~15節
%鑰節:1我希望你們會容忍我,就算我有一點蠢,相信你們還是會容忍的! 2 我愛你們到了嫉妒的程度,像上帝對你們一樣。因為你們好像貞潔的童女,我只把你們許配給一個丈夫,就是基督。 3 我只怕你們的心被腐化,放棄了對基督純潔專一的愛,像夏娃被蛇的詭詐所誘惑一樣。 4 因為,隨便甚麼人來傳另一個耶穌,不是我們所傳的那一位,你們竟然都容忍;有另外的靈和另一種福音,跟我們所傳授給你們的不同,你們也樂意接受!11 為甚麼我這樣說呢?難道我不愛你們嗎?上帝知道,我是愛你們的! 12 我要繼續現在的工作,為要讓那些所謂「使徒」的人再也無法誇口,以為他們所做的都跟我們所做的一樣。13 這班人不是真使徒;他們行為詭詐,偽裝作基督的使徒。 14 其實這也不足為奇,連撒但也會把自己化裝成光明的天使! 15 所以,要是撒但的爪牙化裝為仁義的僕人,這也沒有甚麼好希奇的。他們的結局一定跟他們的行為相符。(林後十一1~4、11~15)
¨O心得主題:【我要繼續現在的工作】
感謝主!保羅在傳福音和處理財務的事上,都是誠實而坦蕩蕩的(林後十一6~9)。昨天我們提到:「真正值得稱讚的是主所稱讚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林後十18)神如何稱許我們的工作?乃是藉著「檢驗」。蒙神「悅納」的意思是「經過檢驗而認可」。很多時候神允許困難臨到教會或個人,是要叫我們所做的經過檢驗和認可。
我進入教會的時間,也不算短了,形形色色的教會真的看了不少。有些教會一直持守著主真理的道,長年屹立不搖,不僅廣傳福音叫人蒙福,也成為許多教會的幫助,例如台北的懷恩堂、信友堂、台中的思恩堂等。另外有些教會則不斷的追逐人數的增長,切慕靈恩現象,把福音塗上神秘色彩,常常上演靈異戲碼,有連續十年的時間我待過這種教會,他們真的給信徒很多「聖經沒有啟示的教導」,經年累月的特會,五花八門的魔術幻象,「隨便甚麼人來傳另一個耶穌,不是我們所傳的那一位,你們竟然都容忍;有另外的靈和另一種福音,跟我們所傳授給你們的不同,你們也樂意接受!」(林後十一4)這種教會上上下下,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更經不起火的考驗。
保羅傳的福音顯然在哥林多受到攔阻,以至於他不得不拉嗓門兒提高音亮,說些高分貝的話(林後十一7~9)。對於那些主張猶太化的假教師,他甚至必須放話:「我相信我沒有哪一點比不上你們的那些『超等使徒』!」(林後十一5)從頭到尾,保羅所秉持的就是對教會的愛,即便在這樣的「大聲溝通」中,他都是可以讓上帝鑒察的(林後十一11)。因此,不論受到怎樣的毀謗,他仍然堅持「要繼續現在的工作」!他相信,在亞該亞的工作尚未完成。沮喪是一時的,前面的路卻要堅持到底。
柯里斯威(W.A.Criswell)博士曾說起一則故事:有一對忠心的宣教士夫婦回到美國時,正好和到非洲狩獵回來的羅斯福總統搭同一班船。許多記者和攝影師等在碼頭要訪問羅斯福,列隊歡迎的場面好不熱鬧;但是卻沒有任何人在那兒迎接這對終身奉獻非洲、服事基督的宣教士。當天晚上在樸素的旅店房間,他們回想著自己回到紐約的情形,丈夫覺得有些落寞,一點也不風光,就對妻子說:「不公平!羅斯福先生去打個獵回來,全國都出來迎接他。我們經過多年服事以後回家來,卻沒有人來迎接我們。」但他的妻子回答得很正確:「親愛的,我們還沒有到家哩!」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15 201200829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十章1~18節
%鑰節:3我們固然是生活在這世上,但我們的爭戰並不是出於屬世的動機。 4 我們作戰的武器不是屬世的,而是上帝大能的武器,能夠摧毀堅固的堡壘。我們要攻破一切荒謬的辯論, 5 推倒那阻礙別人認識上帝的每一種高傲的言論。我們要掠取每一個人的心思來歸順基督。15
對於在我們範圍以外、別人做完了的工作,我們不敢誇口。我們只希望你們的信心增長,使我們能夠在上帝所劃定的範圍內繼續擴展在你們中間的工作。 16 這樣,我們可以把福音傳到你們以外的其他地區,而不以他人的園地所成就的工作誇口。
17 正如聖經所說:「誰要誇口,就該誇耀主的作為!」 18 因為,真正值得稱讚的是主所稱讚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林後十3~5、15~18)
¨O心得主題:【誇耀主的作為】
保羅面對哥林多人的挑戰,他不僅需要忍受許多的批評(林後十10),更要處理一切問題的核心:「自誇」。這與保羅所珍惜的規範是相對立的。D.A.卡森說:「自誇是一種特定型態的自我吹噓,以自己的知識和文采、以自己能夠擠身於『核心』團體為傲,想要以自己為中心結黨營私,其中有些人想必把保羅視為威脅。不論他們的動機為何,他們隨時都想貶抑打壓他。這使他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要是他三緘其口,就可能失去整個教會對他的信任;然而,要是他舉出自己的資歷回應那些攻擊,他就會重蹈他仇敵所陷入的道德墮落的覆轍。」
這半年,我服事的重心多半放在外縣市的一兩間小教會和幾個學生團契當中。有一個很大的感觸:與其在休閒游泳池泮當一個端飲料的服務生,不如成為供應荒漠甘泉的澆灌者。在自己的教會,我曾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不能扭轉故步自封的傾向,身為一介莽夫我無法影響自甘墮落的群體、導正不了向下沉淪的頹傾。因此,我只好「在上帝所劃定的範圍內繼續擴展神國度的工作。把福音傳到你們以外的其他地區,而不以他人的園地所成就的工作誇口。」(林後十15、16)
華倫魏斯比曾感慨:「在我多年的事奉中,一件令我驚訝的事從來沒有停止過,就是某些地方教會如何對待牧者。如果他表現愛心和真正的謙卑,他們就抵制他的領導,傷他的心。如果牧者是一位『獨裁者』,卻能隨心所欲地『管理教會』。大家都愛他且誇耀他!我們的主也受到類似的待遇,所以也許我們不該感到驚奇。」
對我而言,我只能禱告並等待。禱告教會能悔改認罪於主前,等待主復興祂所愛的教會。現今,我安分於自己所能做的事(家庭、工作、寫作、傳福音),也期望有一天能投入「水庫的建造工程」,叫更多的地方能飲到活水江河的甘霖。
我不能忘卻華倫魏斯比的金玉良言:「等待比打擊更需要力量。一位成熟的人不使用權柄(保羅使徒的身份)來要求(demand)尊敬,而是贏得(command)敬重。成熟的領袖在等待行動時受害,不成熟的領袖則採取猛烈的行動,而使其他人受苦。」我要謹記在心,「真正值得稱讚的是主所稱讚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林後十18)
後記:明天就要開學了!漫長的暑假終於結束,細數這二個月的生活點點滴滴,心中充滿許多對主的感恩──好精彩又豐盛的六十天啊!榮耀歸神!
開學,是很令人興奮的事(千萬不要沮喪哦)。可以在職場見證主的名,這是極榮耀的事奉。讓我們一起回應主尊榮的呼召,做一個為主發光的時代職場戰士!
好書介紹:「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但以理書註釋」
作者:吳獻章
校園書房20120101出版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14 201200825
ä經文:哥林多後書九章1~15節
%鑰節:5……你們這樣的準備,就是出於樂意的,不是勉強的。6 還有,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7 各人要照著心裡所決定的捐輸,不要為難,不必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 神所喜愛的。8神能把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多作各樣的善事。12 因為這供應的事,不僅補足了聖徒的缺乏,也使許多人對 神感謝的心格外增多。13 眾聖徒因為你們承認和服從了基督的福音,並且慷慨地捐輸給他們和眾人,藉著你們在這供應的事上所得的憑據,就把榮耀歸給 神。15 感謝 神,他的恩賜難以形容。(林後九5~8、12、13、15)
¨O心得主題:【恩典的奉獻】
恩典的奉獻必須來自一顆樂意的心,而不是被脅迫、被規定或被強制。
我個人相當認同主日「不傳奉獻袋」的方式。這樣會讓「沒有預備的人」和「經濟弱勢者」比較不困窘;也讓真正樂於奉獻的人不易違反耶穌教導的基本原則:在暗中獻上給神,不博取人的稱讚(太六1~4)。當然,現在不「收」奉獻的教會已經少之又少了,大部分的教會覺得有必要「提醒」信徒「遵守誡命」,如此他們的「經濟安全感」才會獲得滿足。
我也很讚賞「不將個人奉獻金額登在週報上」的方式。我們沒有必要以此「表揚」或「羞辱」會友的經濟狀況,若要開誠佈公,張貼「奉獻的總數」並沒有錯,至於每個人對主的奉獻,可使用「收據或對帳單」即可,沒必要佔去週報一大篇幅。
有些牧者常常密切注意信徒的奉獻情形,是很壞的作為。傳道人以此來衡量信徒的委身程度(不一定要委身給神,但一定要委身給教會),是很不道德的事。教會的領袖不能用監控奉獻的方式來排定信徒的事奉資格。
我曾經被一個教會邀請連續數次在主日傳講奉獻的主題,他們希望信眾能慷慨的掏出錢囊。但我從來不使用在講台上的權柄,「要求大家捐得樂意」(很矛盾的用語),更不用成功神學的方式把奉獻功利主義化──只要為聖工奉獻五百元,那麼神就會賜返給你一千元;或者遵守十一奉獻的人就不會罹患癌症。D.A.卡森說:「奉獻的回報遠遠超過有形的財富,並且帶給我們的益處更大。」神使我們「多作各樣的善事」(林後九8)、「增添我們仁義的果子」(林後九10)、「叫我們凡事富足,並且更加多多施捨」(林後九11)。保羅認為,奉獻不是只為了舒緩神百姓需求的服事,更是讓「許多人對神感謝的心格外增多」(林後九12)。總而言之,我們都是神「說不盡恩賜」的受惠者(林後九15)。
有一個笑話提到三個小孩在比較誰的爸爸最會賺錢:第一個孩子說:「我的爹地最偉大,他每個月可以賺一百萬元,因為他是醫師。」第二個孩子很不屑地說:「我的巴比更偉大,他一個星期就可以賺一百萬,因為他是律師。」最後那個孩子若無其事地請他們通通閉嘴:「我的阿爸才是宇宙世界超級無敵偉大,他只要在講台上講話四十分鐘,就有十幾個人忙著幫他收錢,因為他是牧師。」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13 201200824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八章16~24節
%鑰節:20 我們經管這一筆慷慨的捐款,始終十分謹慎,免得引起人家的挑剔; 21 因為我們定意做善事,不但在主面前這樣,在人面前也是這樣。(林後八20~21)
¨O心得主題:【美事要留心去做】
的確,「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羅十二17)。因為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許多時候,我們真的管不住別人的嘴巴,但為了不絆倒人、不讓福音受攔阻、不給魔鬼留地步、不叫聖靈擔憂,我們必須「十分謹慎」,「留心行光明的事」(林後八21),特別是在處理金錢的事上。
做好事,竟然落人口舌,實在叫人嘔氣。俗話說:「好心沒好報。」「狗咬呂洞賓,不是好人心。」「好心卻被雷親。」這些都是打擊士氣、潑冷水、扯後腿實際有的情形,叫作善事的人不再熱心公益。然而,保羅並不因為可能被誤解而放棄做好事,他「選擇」的方式是:事情既然不容易完成,那麼我們就得更小心翼翼來完成。畢竟,我們還有一個最有力的後盾──對得起神。對神的愛,能撐起我們的屬靈事奉。
大約十六年前,我在一間鄉下教會事奉,有感於信眾敬拜神的質和量都需要提昇,希望教會能添購一台手提音響。但我知道當時的執事們在許多事工上常常有不同的看法,要通過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不免「大聲溝通」一番,鬧得不可開交,而且弄得不好還得接受秋後算帳的對付(為什麼買這個牌子的?為什麼到那家店購買?這個價錢合理嗎?……)。幾經考量,我想既然神給我這負擔,何不就把它承擔起來。因此,我就以另闢財源的方式,想辦法把這筆金額頂起來,然後拎著這台機器,到教會報告:「有人奉獻」音響給教會。他們樂於接受「神的恩典」(沒花到半毛錢),歡喜「主的供應」(竟然知道教會的需要),一點也不追究其來源。我知道這並非做事的好方法,卻是當時不得已的權宜措施。
保羅既要辦好「捐款」的事,他不得不親淌這趟混水:提醒哥林多人不要半途而廢、教導他們奉獻的意義、親自辦理這慈善的事、委請提多等同工來協助。
很多時候,我們的奉獻可能是「慷慨的」(林後八20),卻很少是「熱心的」(林後八8)。當奉獻的事遇到瓶頸,就需要有人以熱心來成就這事。
後記:
關於奉獻,我們經常考慮的就是自己的經濟問題。對跨不出去「什一」的人,用「規定」的方式是很律法的。除非一個人真確的經歷過神的恩典,否則奉獻的「義務」會變成「贖罪券」的翻版。奉獻是我們的特權啊!華倫魏斯比說:「你如果在生活中經歷了神的恩典,就不會以環境的艱難作為不奉獻的藉口。奉獻的恩典意味著無視環境而奉獻。你的奉獻並非冷酷的計算結果,而是出於熱心的歡呼!」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12 201200822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八章1~15節
%鑰節:1 弟兄們,我現在把 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典告訴你們:2 他們在患難中受到極大的考驗的時候,他們滿溢的喜樂和極度的貧乏,匯流出豐厚的慷慨來。3
我可以作證,他們是按著能力,並且是超過了能力,自願地4 再三懇求我們,准許他們在供應聖徒的事上有分。5 他們超過了我們所期望的,照著 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然後獻給我們。6 因此,我們勉勵提多,既然開始了這慈善的事,就應當在你們那裡把這事辦好。7 你們在一切事上,就如信心、口才、知識、熱情和愛我們的心,既然都是富足的,那麼,在這慈善的事上,也要顯出你們是富足的。 8 我這樣說,不是吩咐你們,而是藉著別人的熱心來考驗你們的愛心是否真實。9 你們是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的: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要使你們因他的貧窮成為富足。10 我在這裡表示我的意見,這對你們是有益的:你們不僅一年前就在辦這事,而且早就想這樣作了,11 現在就應當把這事辦好;這樣,你們既然有願意作的心,因著你們盡了自己所能的,就可以完成。12 因為人要是有願意作的心,按照他所有的,必蒙悅納,不是按照他所沒有的。13 這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而是要大家都均等。14 現在你們富裕,就要補助他們的缺乏,到了他們富裕的時候,也可以補助你們的缺乏,這樣就均等了;15 正如經上所記:「多的,沒有剩餘,少的,也不缺乏。」(林後八1~15)
¨O心得主題:【奉獻,在供應聖徒的事上有分】
周神助曾說,他最不喜歡證道的主題就是「奉獻」。不想讓人誤會,好像傳道人很缺乏、死要錢、貪心斂財,或在訛詐別人。但是,按著神的吩咐,為了信徒的「益處」(林後八10),他不得不每年至少傳講一次,以免虧負了大家的榮耀。正確的教導,才是避免誤解的最佳方式。
保羅以馬其頓教會的榜樣,來激勵哥林多信徒要「在供應聖徒的事上有分」。這是一個很棒的講道學方法:分享主內弟兄姊妹的見證──神在我們生命中賜下的恩典,能夠鼓勵其他人更勤奮地效法基督的樣式。
馬其頓信徒並非土財主、「田橋仔」、「好野人」,這個位居亞該亞北部省份的人,一直被視為較低層的族群。他們對主的奉獻,很類似「窮寡婦所投的兩個小錢」(路二十一1~4),因此被讚賞有加。有人說,奉獻不是看你的金額,而是看你的比例。還有人說,奉獻不是看你拿出來多少,而是看你留下來多少。難怪,少年官心裡要作難:除非我們能「照著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林後八5),否則奉獻是很不容易的──每抽出一張鈔票,都像在割自己的肉一般。
令保羅嘖嘖稱奇的是,馬其頓教會不僅是「在患難中受到極大的考驗的時候」表現出自己的慷慨,同時他們也是「按著能力,並且是超過了能力,自願地再三懇求我們,准許他們在供應聖徒的事上有分。」有時候,我們真的會面對到「不好意思收的奉獻」情況,對方都已經無以為繼了,怎麼好意思再收她的奉獻;她根本沒有固定收入,不好再拿她的奉獻;「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 銀子賙濟窮人呢?」(約十二5)我們容易搞錯她們的奉獻對象,是給主,不是給我們的。我們也容易搞錯供應我們的對象,是主給,不是她們給。我們還容易搞錯供應他們的對象,是主供應,而非依靠金錢。
我們奉獻重點是在效法耶穌!因為「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的: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要使你們因祂的貧窮成為富足。」(林後八9)D.A.卡森說:「保羅無意把基督徒的樂善好施演變成一種新的律法主義。樂善好施的最高動機就是主耶穌的捨己。對保羅來說,他無法想像任何以基督為樂的人會吝於施捨。」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11 201200821
ä經文:哥林多後書七章8~16節
%鑰節:9 現在我快樂,不是因為你們憂傷,而是因為你們的憂傷帶來了悔改。你們依照 神的意思憂傷,凡事就不會因我們受到虧損。10 因為依照 神的意思而有的憂傷,可以生出沒有懊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世俗的憂傷卻會招致死亡。(林後七9~10)
¨O心得主題:【憂傷】
大衛曾經作詩:「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五十一17)當我們「不對」的時候,確實需要「上帝用憂愁改變人心,使人得救」(林後七10,現中修)。
昨晚,小女兒含淚入睡,因為她在哥哥的圖畫作品上「發洩情緒」,導致被全家嚴厲的責罵。一般的男生總喜歡逗女生生氣,女孩一生氣,就常動手打人。有時候,在一來一往之間,不免失了分寸,惹出難以收拾的後果。看著小公主嚎啕大哭,心想:讓她反省一下自己所犯的錯誤是好的,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下次或許比較會「三思而後行」。每一次的成長都是不容易的。
屬靈的憂傷,確實有助於我們蒙拯救。因為悔改而帶來的轉變經常是深刻而實用的。小兒子因為在豬圈中的悲慘情境,讓他「醒悟」過來,轉回父親的懷抱(路十五15~20)。
屬世的憂傷,卻會招致死亡。憂鬱症的患者通常有一個嚴重的傾向:拒絕被醫治。總認為自己的病沒人醫得好,放大自己的難處,往負面的牛角間鑽,不能相信神。少年官因為放不下自己的錢財,而憂憂愁愁的離開主(路十八18~24),這是世俗的憂傷。不能相信神掌握著自己的前途,把生命寄託在律法和金錢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喜樂。他對永生的渴慕,不過是「葉公愛龍」的表象而已。
今天需要省察的是,我們需要在哪些方面憂傷呢?個人、家庭、教會,一定都還有成長的空間。讓我們一起依著神的意思,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
安於現狀,有時是更糟的,甚是至最糟的結果。驕傲的人永遠看不到自己的需要改變的地方。斯托得說:「謙遜的相反詞不是偽善,謙虛的同義字就是誠實。」我相信哥林多教會的誠實,是幫助他們後來進步的最明顯緣由:「你看,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或譯:自責)。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林後七11)
有一次,斯托得的同工問他:「面對許多人對你的敬佩崇愛,你是無何一直保持謙遜的?」他的回答是:「倘若你能透視我的心靈,你大概會唾痰在我臉上。」因為誠實,斯托得更顯謙卑。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10 201200820
ä經文:哥林多後書七章1~7節
%鑰節:5 我們從前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體一點安寧也沒有,反而處處遭受患難,外面有爭戰,裡面有恐懼。6 但那安慰灰心的人的 神,藉著提多來到,安慰了我們。(林後七5~6)
¨O心得主題:【安慰】
這兩三年,我迷上了華倫魏斯比的書,特別是一系列他對近代屬靈偉人整理出的傳記:包括「學屬靈偉人榜樣」、「聽屬靈偉人聲音」、「與屬靈偉人同行」(上個月剛出版的「聖經人物素描上下冊」,我昨天已經在網路上訂購了──正在特價,下手要快),都幫助我在奔跑天路的歷程中大得安慰。原來,這些前輩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 12:1)好棒的言語,很具體的鼓勵像我這般軟弱的門徒。
保羅在此向哥林多人承認:「從前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體一點安寧也沒有,反而處處遭受患難,外面有爭戰,裡面有恐懼。」嗯!就算是大有恩賜和豐富經驗的保羅,仍然是人,也有人性的弱點,總有需要安慰的時候。這時,「神藉著提多」來安慰他。提多或許講了一些叫保羅欣慰的事,但有時候人在沮喪的當口,看到老朋友,就足以添加繼續往前走的力量了。不一定需要什麼教導解惑,還是什麼提醒鼓勵,有人陪伴著同行,就是最美好的加油。保羅缺的並非事奉的信念,也沒有少了前行的動機,更不是對神的呼召有何動搖。但「當需要安慰的時候」來臨,同工的支持是很具體的。「要走得快,就獨自上路;要走得遠,就結伴同行。」朋友確實是解除孤獨的良方。德不孤必有鄰。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我終於精讀完「十架門徒──斯托得傳」這本新書。書尾記錄了一則故事,是一九九九年斯托得在香港訪問時,被問到:曾否經歷某個巨大的試探,或是曾經想放棄服事?他回答:「牧者尤其容易受到試探,我們的主要難處是氣餒和孤單。這很容易導致枯竭(burnout)以至於放棄一切堅持。幸好,因著及早提防,我從未真正遇到這種程度的試探。」我們知道斯托得成功事奉的關鍵在於建立事奉團隊(甚至包括他的許多著作,都有研究助理來協助完成),以及有紀律的靈修生活(這方面也受惠於鍾馬田醫師的介紹)。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09 201200819B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六章1~18節
%鑰節:3 我們凡事都沒有妨礙人,不讓這職分受到毀謗,4 反而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 神的僕人,就如持久的忍耐、患難、貧乏、困苦、5 鞭打、監禁、擾亂、勞苦、不睡覺、禁食、6 純潔、知識、容忍、恩慈、聖靈、無偽的愛心、7 真理的道、 神的大能等事上;並且是藉著左右兩手中公義的武器,8 藉著榮耀和羞辱、壞名聲和好名譽。我們好像是騙人的,卻是真誠的,9 好像是人所不知的,卻是人所共知的;好像是必死的,你看,我們卻是活著的;好像是受懲罰的,卻沒有處死;10 好像憂愁,卻是常常喜樂的;好像貧窮,卻使很多人富足;好像是甚麼都沒有,卻是樣樣都有。(林後六3~10)
¨O心得主題:【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僕人】
保羅忠誠的事奉神,付出極大的代價,換來的不是哥林多人的感謝,而是假教師的惡意控告。他提出自己曾經有的經歷:忍受各種患難、貧窮、困苦、遭受鞭打、監禁、暴民的騷擾、勞苦、失眠,和捱餓……,我相信這些都是真實的,不誇張的。但是,他為哥林多人所作的,卻沒有獲得他們多少的感謝。
許多信徒對自己的牧者有著不切實際的期許,似乎每位傳道人都必須是一百分的完全人,要求符合每一個不同人的不同期待。更糟的是,膚淺的基督徒只看到神僕人的表面現象:受羞辱、壞名聲、好像是騙人的、人所不知的、必死的、受懲罰的、憂愁、貧窮、並且什麼都沒有;而看不到神僕人屬靈的真相:榮耀、好名譽、真誠的、人所共知的、是活著的、沒有處死的、常常喜樂的、使很多人富足、是樣樣都有的。(林後六8~10)
華倫魏斯比說:「太多教會容易把牧師、宣教士,和忠心的教會同工的犧牲事奉視為理所當然。保羅並不是在乞求讚美,而是提醒他在哥林多的朋友,他為了服事他們,已經付出昂貴的代價。」然而,「在這一切當中,他都顯露出一顆同情的心。保羅大可使用他的使徒權柄,要求人們尊敬他、順服他,但是他寧可用耐心和愛心來服事。愛總是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並且設法把他們的益處放在優先。」
不論人怎看待,保羅有一個令我們值得效法的生活原則: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僕人。或許會得罪人,或許會惹到幾個人不高興,或許會不受歡迎,但「新世界的勇者」,就是堅定的持守信仰立場靠主前行的。楊牧谷舉例說:「我們都嘗試過逆流而行的滋味,在電影院散場的時候,在一個錯誤的方向上下樓梯,在眾人擁入公車或地鐵車廂時要下車,我們若不竭力前進,就會給人往後擠,擠回原位,甚至過了原位。順流而行永遠都是容易的,有時只要放軟身子,別人就會把你帶著去,一點不費力氣,也不會惹人怒氣。」
感謝主,神賜下「左右兩手中公義的武器」,讓我們可以藉此向前繼續挺進。神的僕人啊,不要灰心!讓我們記住自己聖徒的地位,跟隨基督的勝利。在基督裡,「我們不是為勝利而戰,是從勝利之處開始爭戰。」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08 201200819
ä經文:哥林多後書五章11~21節
%鑰節:13 如果我們瘋狂,那是為了 神;如果我們清醒,那是為了你們。14 原來基督的愛催逼著我們,因為我們斷定一個人替眾人死了,眾人就都死了。15 他替眾人死了,為的是要使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著,卻為那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而活。16 所以,從今以後,我們不再按照人的看法認識人;雖然我們曾經按照人的看法認識基督,但現在不再這樣了。 17 如果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經過去,你看,都變成新的了!18 這一切都是出於 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自己和好,並且把這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19 就是 神在基督裡使世人與他自己和好,不再追究他們的過犯,並且把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20 因此,我們就是基督的使者, 神藉著我們勸告世人。我們代替基督請求你們:跟 神和好吧!21 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有罪的,使我們在他裡面成為 神的義。(林後五13~21)
¨O心得主題:【新造的人】
如果不是基督的拯救,我不知道自己會變成怎樣的人。我做過許多的錯事,或者說我所做過的壞事比我做過的好事多上很多倍,罪債滿盈。按照佛家的說法,我大概未來幾輩子都得活在「還債」的循環中。但是,耶穌的代償救恩卻叫神完全的赦免我,不僅對我永遠還不了的債務一筆勾銷,還許我一個重生的未來──新造的人。
因為這樣的改變,一個曾經失喪的罪人不能再自私的度過餘生。自信主半年後,我就奉獻生命給神,願意為祂做牛做馬,祂卻使我成為君尊的祭司、天國特派員:「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在我身上的十字架救贖實在太真實,以至於我從來不會羞於向人啟齒自己的信仰,我樂於向人宣講基督。想到自己是一位擁有何等屬天特權的人,福音即可在我口中侃侃而談,一點也不需不好意思。對於世人的罪,到如今神都還沒有「向世界宣戰」,反而叫祂的獨生子在十字架上,宣告和平。讓我們一起承接這個「和好的職分」,加入「基督使者」的行列,傳揚「跟神和好」的真道吧!
事奉的人生,是美麗的人生。保羅在「基督的愛激勵/催逼」之下,他可以「為主瘋狂」,也能夠「為人清醒」。傳福音的人有時候確實會因為熱心主道,而被罵是「顛狂了」(可三20、21),但這並不能阻止我們對神的事奉。華倫魏斯比說:「事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如果要成功,就必須擁有這些動力:敬畏神的心、對神的愛,以及祂所賜給我們的託付。服事是何等的一個特權啊!」
分享一首詩歌:「我曾捨命為你」(韓菲吉爾,或譯賀弗格Frances Ridley
Havergel)。
我曾捨命為你,我血為你流出,
救你從死復起,使你罪過得贖。
為你為你我命曾捨,你捨何事為我?
為你為你我命曾捨,你捨何事為我?
I game My life for thee, My
precious blood I shed,
That thou might'st ransomed be, And quickened from the dead;
I gave I gave My life for thee, What hast thou giv'n for Me?
I gave I gave My life for thee, What hast thou giv'n for Me?
That thou might'st ransomed be, And quickened from the dead;
I gave I gave My life for thee, What hast thou giv'n for Me?
I gave I gave My life for thee, What hast thou giv'n for Me?
註:
這首詩歌是韓菲吉爾女士(1836-1879)所作,她是英國聖公會一位牧師的女兒。而這位牧師在韓女士幼年時,不幸因罹患眼疾而導致雙目幾乎失明,但他仍能專心為聖詩譜曲,他的作品對當時英國教會有很大的貢獻。韓女士十一歲便喪母,但自幼受到她父親的鼓勵與影響,特別愛好音樂,尤其是貝多芬與孟德爾頌等作家的一些名曲,她幾乎不用看譜就能彈得出來,可說是位音樂天才。不但如此,她七歲就能寫詩,並經常發表在教會雜誌上,這都是她努力下功夫所換來的。
在她二十三歲那年,她和父親到德國醫治眼疾,並在一位牧師家中作客。當她疲倦的來到書房坐了下來,抬頭正好看見耶穌釘十字架的圖畫,頓時覺得耶穌的雙眼正在看著她,然後她仔細看到圖畫下面有兩行字:「我為你如此作,你為我作些什麼?」當時她受了很大的感動,馬上拿了一張紙,並根據這句話寫了一首詩。可是寫完之後,又覺得沒有將心中的想法完全表達出來,便將它揉成一團丟進火爐裡。紙竟然沒有被燒毀!後來,她父親鼓勵她發表。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唱的「I Gave My Life For Thee./Thy Life Was Given For Me」。聽聽看!http://www.youtube.com/watch?v=1TjUsi7X28U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07 201200818B
ä經文:哥林多後書五章1~10節
%鑰節:1我們知道,如果我們所住的這地上的帳棚拆去了,上帝會給我們天上的住宅,是他親自建造、永遠存在的。 2 我們現在歎息著,切切地盼望住進那天上的住宅,好像穿上衣服; 3 穿上了,我們就不至於赤身露體。 4 我們住在這地上的帳棚裏,像是背負重擔而歎息著;這並不是說我們要脫下地上的身體,而是要穿上屬天的身體,好使那必朽的被生命取代。 5 上帝親自準備我們來適應這變化;他把聖靈賜給我們,作為擔保。(林後五1~5)
¨O心得主題:【住宅】
這兩個星期,隔壁的新屋主正在拆房子,打算把那近四十年的舊屋夷平重蓋。一牆之隔(共同壁)的我們洽逢暑假期間,多半待在家(外面實在太熱了),高分貝的電鑽聲打得我們震耳欲聾。由於我們家和隔壁是同期的建築物,二十多年前雖曾被前屋主整修過(我們在1995年購得),如今卻也多處漏水、壁癌嚴重了──不堪其擾之下,也想要有更舒適的居住環境。至於是要整修,或是重建,對兩袖清風的我實在是舉步維艱。說來好笑,再過幾年就可退休的我,工作了大半輩子,竟然沒什麼存款。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二十年我並沒有白活,過得還蠻豐盛的。
面對苦難與逼迫,保羅雖然有「歎息」,但他「並不因此尋求解脫,進入靈魂與肉體永遠分離的狀態。」柯魯斯說:「他反而深想得到一個更新的、更好的肉體的具體表現。」好像「穿上另一件衣服,蓋住那已經穿壞的衣服(乃是願意穿上)。他所要的不是從肉身的存在中得釋放,而是使肉身的存在成為永恆的、屬天的。」
不管我們在地上的「帳棚」如今怎樣,或好或壞、或美或醜、或新或舊、或大或小,總有一天我們必須回到天家。當我們「息了一生的勞苦」時,就可搬進去耶穌早已「預備好了的住處」(約十四2)。
保羅有勇氣面對衝突,不致灰心喪膽,華倫魏斯比點出一個關鍵:「天堂不單是保羅的目的地,也是一個動機。他尋找天上的城市,並且以永恆的價值來管理他的生活。他有充足的信心,可以克服恐懼,並且有未來的盼望,這盼望既是目的地,也是動機。」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06 201200818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四章7~18節
%鑰節:7 我們有這寶貝在瓦器裡,是要顯明這極大的能力是屬於 神,不是出於我們。8 我們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9 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10 我們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的身上顯明出來。11 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為耶穌的緣故常常被人置於死地,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12 這樣看來,死在我們身上運行,生卻在你們的身上運行。 15 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使恩惠既然因著許多人而增多,感恩的心也更加增多了,使榮耀歸給 神。16 所以,我們並不沮喪,我們外面的人雖然漸漸朽壞,但裡面的人卻日日更新,17 因為我們短暫輕微的患難,是要為我們成就極大無比、永遠的榮耀。18 我們所顧念的,不是看得見的,而是看不見的;因為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7~12、15~18)
¨O心得主題:【死透了嗎?】
若是連死都不怕的人,他就沒什麼好怕的了。一個傳福音的人,必須「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的身上顯明出來。」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斯四16),是突破福音困境的關鍵因素。不過,保羅之所以能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還有一個張力在平衡,就是神的保守。神的護衛從沒有離開過他,即便遭遇極大的患難,「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而且,在前面等著他的是「極大無比、永遠的榮耀」。
保羅因著這些「心理素質」,他就不怕任何的挑戰。D.A.卡森提到:「從某個角度來說,保羅陷於一個相當為難的處境,要是他無法回應哥林多信徒對他和他事工的疑問,那麼他可能會失去他們──不是失去他們的擁戴(保羅對此不在乎),而是失去他們對他的忠心,從而導致他們失去對他傳講信息的忠心。另一方面,如果他為自己辯護,至少有一部分人會說他太自我中心或沒有安全感,或者說真正的使徒不會為自己辯白,或其他類似的話語。」「我們無從得知他們對保羅的指責是哪些事項,但從哥多書信中幾處地方(尤其是林後三1~3),可看出保羅明顯察覺到狀況相當緊急。」
在這樣的「作難」中,保羅選擇正面迎戰。畢竟在他心裡的盼望,遠勝於橫梗眼前的攔阻。華倫魏斯比說:「有時神允許我們的器皿受到震動,使一些寶貝溢出來,豐富別人的生命。苦難不僅顯出人的軟弱,也顯出神的榮耀。」
不論我們在怎樣的景況中,千萬不可以忘記「永活的神」。基督徒最大的危機就是忘記自己的身份。移除「神存在」的因素,我們就比眾人更可憐。馬丁路德也曾經「灰心沮喪」到妻子看不下去的時候,還好她的智慧「裝扮」(身穿素衣來諷喻路德的上帝死了)及時提醒丈夫拯救的盼望。
最後,我們應該好好的細查幾個吊詭的對比:瓦器與神的能力、耶穌的死與耶穌的生、死運行(發動)與生運行。這是我們無法用理性去理解的屬靈真理,也是基督門徒為何可以不斷勝過苦難的秘訣。讓我們一起學習,將焦點放在寶貝、而非瓦器上,放在主身上、而非僕人身上,放在裡面的人、而非外面的人,但放在未來的榮耀、而非今生的苦楚,放在看不見的、而非看得見的,放在永遠的、而非暫時的。
一個在主裡死透的人,「必定可以與耶穌一同復活」(林後四14)。朱維德博士曾說:「沒有付出代價的事奉,就一無所成。」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05 201200817B
ä經文:哥林多後書四章1~6節
%鑰節:3 如果我們的福音被蒙蔽了,那是對滅亡的人才蒙蔽的。4 這些不信的人被這世代的神弄瞎了他們的心眼,使他們看不見基督榮耀的福音的光;基督就是 神的形象。5 我們並不是傳揚自己,而是傳揚耶穌基督是主,並且為了耶穌的緣故成了你們的僕人。6 因為那說「要有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 神,已經照在我們的心裡,要我們把 神的榮光照出去,就是使人可以認識那在基督臉上的榮光。(林後四3~6)
¨O心得主題:【把神的榮光照出去】
世人從來無法看見上帝,但他們卻天天看見神的兒女(你和我),因此他們會從我們生命所表露出的樣子去揣摩神的形象。
這是我一直在傳遞的信息:福音是藉著我們日常生活的見證傳開來的。所以,我不太鼓勵人參與太多「教會裡」的事奉,比較強調「教會外」的傳揚。畢竟,我們大部分的人(大約百分之九十七)並不在教會工作,而在職場上班,或居家生活。
舉例來講,我是一名小學教師,每週有五個白天在學校中教書。期間常和我互動的,不外乎是學生、同事和家長。他們是我接觸最頻繁的人,而且大部分都還未相信耶穌。那麼,該由誰將福音傳給他們?牧師能毫無攔阻的進入這個領域嗎?傳道人能長驅直入這個範疇嗎?教會的活動能吸引他們去參加聚會嗎?其實,他們最容易從我身上去貼近(或遠離)基督信仰。我若能「把神的榮光照出去,就是將使人可以認識那在基督臉上的榮光」發揚開來,他們豈不是就此被引導到神的面前來。「我們並不是傳揚自己,而是傳揚耶穌基督是主。」不得了,我幾乎就是我職場裡的「傳道人」了!這個事奉對我是非常重大的任務啊!好好經營這個區塊,我沒有多餘的精神、體力與時間常去教會服事、開會、聚會、團練,那是理所當然的。
而肢體關係的互動,我也盡量依此考量,直接在學校成立教師團契,每週有小組聚集,團結校園裡主內同仁,讓基督徒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帶領更多同事成為福音教師。一般來說,我們的慕道友同儕不一定會馬上接受邀請到教會聚會,但邀請他們到教室或辦公室坐坐聊聊、吃吃喝喝,他們是沒什心防的。不過,重點來了,這「福音的果效」幾乎端視我們這幾個基督門徒平常的行事為人如何了。如果光常被放置在「斗底下」,而不是在「燈臺上」;如果鹽早已「失了味」,既不能防腐,也無法調味(太五13~16)。我們就是容易成為絆倒人的元兇了。
生活的見證所發出的影響力,並非立竿見影的快速。俗話說:「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世人總得觀察好一段時間,才能分辨出我們的生命真正如何。但這樣的「撒種」工作,卻是時刻不等閒的重要,海波斯說:「今日不撒種,哪來的明天收割?」我們一定遇到過「因為基督徒親友而來信(或不信)主的人」。好不好,讓我們一起把神的榮光照出去!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04 201200817
ä經文:哥林多後書三章1~18節
%鑰節:12 所以,我們既然有這樣的盼望,就大大地放膽行事,13 不像摩西那樣,把帕子蒙在臉上,使以色列人看不見那短暫的榮光的結局。14 但是他們的心思遲鈍,因為直到今日,他們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仍然存在,沒有揭開,唯有在基督裡才能把這帕子廢掉。15 可是直到今日,他們每逢誦讀摩西的書的時候,這帕子還蓋在他們的心上。16 但他們甚麼時候歸向主,這帕子就甚麼時候除掉了。17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有自由。18 我們眾人臉上的帕子既然已經揭開,反映主的榮光,就變成主那樣的形象,大有榮光。這是主所作成的,他就是那靈。(林後三12~18)
¨O心得主題:【帕子】
感謝神透過祂的僕人對我當頭棒喝:是該「告別悲情與忿忿不平」的時候了。我想自己已經活在被捆綁中夠久了。過去的傷害或許是真實的(而且,我一定也傷害他們不少),但這不應該影響我往前看。不管如何,我必須做個總結,將那些曾逼得我走投無路的人交給神,不要再「記念」他們了。我需要清理裡面的垃圾,不讓它在我內心發出惡臭──其實,有許多人都從我身上可以聞到苦毒與憎怨的味道了。這帕子一日不拿去,我就很難定睛看見「那被取代者的目的」。
楊牧谷(本名楊文輝)解釋說:「叫以色列人看不到那被取代者之目的的,不是摩西,而是他們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讀舊約時仍『不肯』揭去帕子,『不肯』去看整個舊約的設計,原是引往新約的,這塊舊約的帕子已被基督廢去了。」如果我們堅持不肯相信,神就會使我們「看卻看不清楚,聽卻聽不明白。」
一個每天讀聖經的人,照理來說,應該都會有健康的心靈。除非他總是隔著面紗,朦朧的與神打交道。為此,我必須認罪悔改:一直以來,我讀經時把太多的心思放在別人身上和自己的感受了。我常錯放焦點,去聆聽神要向「他們」說什麼,卻不凝視神要在我生命的動工之處。
感謝主,聖靈親自來除去我橫隔眼前的帕子,讓我能夠重新「反映主的榮光」,重新學習活出「主的形象」。我立志從今天起:要用正面積極的態度向前走,並且不要再向後看了(創十九26、路九62、腓三13)。我要迎接「人生的光明面」,不要再活在幽暗的陰影中了。
我相信聖經的應許:「必有餘剩的民從耶路撒冷而出;必有逃脫的人從錫安山而來。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王下十九31)C. S.魯益師說:「我相信上帝,就如同相信太陽已經升起。不但因為我看見了,而且因為太陽,使我看見其他東西。」
至於那些「放不下的事」,就繼續操練「交託」──哪時候它們又來困擾我、提醒我,哪時候我就再丟回給神。我不想再「複習」這些東西了,我不想讓那些「暫時的痛苦」,影響我在神國度中永恆的地位。針對暫時的痛苦,魯益師的回答是:「有人說,『未來的任何喜悅都不能夠補償之。』但他們不知道一旦到了天國,情況便會倒轉,使極度痛苦變成榮耀。這就是邪惡與苦痛的終極挫敗。它們不但會被終結,並且會遭到徹底的擊敗,以至於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只會讓我們未來的生活與喜樂更加地美好。」
分享提摩太凱勒的一篇文章:「上帝這麼好,怎麼會讓苦難存在?」(出自「我為什麼相信?」一書的第二章,大田2010出版)
主修英文的大學生希拉蕊說:「我才不相信基督教有個神。祂居然可以讓苦難存在於世界上。不然祂就是法力有邊,無法阻止邪惡與痛苦,或者祂是全能的,但就是對邪惡與痛苦束手無策。不管是哪種情況,聖經上所說的那個上帝是不存在的。」
希拉蕊的男友勞伯說:「這對我而言並不算個哲學難題。這是個人的問題。即使神存在,我也不會相信一個放手讓苦難發生的神。也許祂真的存在,也許不存在。但即使存在,也不會有人相信的。」
對於許多人而言,基督教的排他性並不是最大的問題,而是世界上存在著邪惡與痛苦。有人認為不公平、不合理的痛苦是種哲學問題,並對上帝是否存在表示懷疑。但對於其他人而言,這純粹是個人的因素。他們不在乎上帝是否存在的這個抽象問題——他們也拒絕信奉任何讓歷史與生活發生的神。發生在二○○四年十二月的大海嘯,在印度洋的海岸上奪取了二十五萬多人的性命。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內,許多報紙與雜誌文章便刊出類似「上帝到哪裡去了」的報導。一位記者寫道:「如果上帝是上帝的話,那祂實在不行。如果上帝真的行的話,那祂一定不是上帝。尤其在這個災難之後,這兩者無法兼得。」除了這位專欄作家的主張之外,目前所有企圖以邪惡證明上帝的存在是虛假的,之於所有的(幾乎所有)人已經沒有可信度可言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邪惡與痛苦並不是否定上帝存在的證據
英國哲學家麥基(J. L. Mackie)在他的書《有神論的奇蹟》(The Miracle of Theism. Oxford, 1982)裡有提出這種反對上帝的觀點。他是這麼說的:如果真的有個強而有力的好上帝,祂就不應該容許沒有意義的邪惡事情發生,但就因為世界上存在著沒有道理、沒有必要的邪惡,所以我們傳統認知的上帝不存在。其他的神或許存在、或許不存在,但是我們所說的這個上帝卻不存在。許多其他的哲學家在麥基的這個論述裡,找到不少瑕疵。這個論述排除一個隱藏的前提,就是這世界上充滿著沒有必要存在的邪惡,也就是說如果我認為邪惡沒有必要存在的話,那它必定是無意義的。
這個論述當然是個謬論。就因為你認為上帝沒有必要讓某個東西存在或某件事情發生,不代表那個東西或事情就不會存在。我們又看到潛伏在頑強的懷疑態度之下,一個人認知機能的龐大信念。如果我們的意志無法探索到宇宙的深處,來尋找為何痛苦的答案,那麼就是這個答案不存在!這就是迷信的最高點。
這一個論點中心的荒謬之處,在於它有普蘭丁格的no-see-um叮人小蟲(一種體積非常小的蟲子,咬人的痕跡就跟牠的體積一樣小)點綴著。如果你試圖在你的小帳篷裡找一隻聖伯納狗,但往裡面看時卻什麼都沒有,那麼你有充足的理由懷疑帳篷裡沒有聖伯納狗。但如果你想在帳篷裡找到no-see-um叮人小蟲,但是卻沒看到半隻的話,此時假設牠們不存在就不合理了。因為沒有人看得到牠們。許多人相信如果邪惡有存在的好理由,它們便能讓我們容易接近,就好比聖伯納狗與no-see-um叮人小蟲。但是為何偏偏又是這種情況?
這種對上帝不利的論點不但於邏輯上不成立,並且在經驗上也無法立足。身為牧師,我經常會講到創世紀裡的約瑟夫(Joseph)。他曾是個很驕傲的男生,且他的兄弟不喜歡他。於是在厭惡他之餘,兄弟們將他關在一個地洞裡,並將他賣到埃及終生當奴隸受苦。不用懷疑地,約瑟夫向上帝禱告,希望脫離苦難,但是上帝卻沒有回應,他就這樣被賣掉當奴隸去了。在他受到幾年的束縛與悲慘生活之後,約瑟夫的個性變好,經過這個考驗後,個性也變得更剛強。最後他成為埃及的首相,並且救了無數的生命,而他自己的家庭也因此免於饑荒之災。假如上帝沒有讓約瑟夫經過這幾年的苦難,他永遠也不會成為這樣一個維持社會正義的人。
每當我佈道時講到這一段,我往往發覺有聽眾對這一段故事有共鳴。許多人承認生命中讓他們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他們處於最困難的時候所得到的。有些人回顧他們的生命,並回憶起某次生了大病,這段期間是他們精神成長上無可取代的一段時間。我自己曾經與癌症抗戰,我的妻子也與克隆氏症(Crohn disease)(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奮戰許多年,我跟她都能夠證明這種經驗是事實。
我曾經認識一位在我教區的人,他在一次毒品交易擦槍走火,以至於顏面遭到槍擊,這使他幾乎失去了視力。他跟我說,他曾經是個非常自私與殘忍的人,總是將他的法律與人際關係上的問題怪罪於他人。失去視力將他整個人給擊倒了,但也讓他徹底變得謙卑。「當我閉上我身上的眼睛時,我心靈的眼睛卻睜開了。我終於清楚的看見我是如何的對待別人。因此我改變了,因為這樣我在我的人生中開始有了朋友,是真的朋友。這個代價實在高得可怕,但我不得不承認這個代價是值得的。我的生命終於有了價值。」
雖然這些人沒有一個感激這些災難,但他們都不願意將他們從中所得的啟示與力量,跟任何東西調換。經過時間與反省,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可以了解部分災難發生背後的原因。但是為什麼上帝不以祂有利的位置,讓這些災難都發生得有價值?
如果你有個夠偉大夠傑出的上帝,能夠讓你對祂生氣,因為祂沒有讓世界上的邪惡與苦難停止,那麼你的上帝便偉大與傑出到以至於祂有好理由讓這些邪惡與苦難繼續,但是你不知道祂的理由是什麼。當然你無法兩者都得到。
邪惡與痛苦(如果有區別的話)有可能是上帝存在的證據。
雖然我們所看到的恐怖、無法解釋的痛苦,並無法證明上帝不存在,但是對於聖經的信徒這還是個大問題。C. S.路易斯(C. S. Lewis)便解釋他如何因為生命的殘酷而拒絕上帝。結果他發現無神論裡的邪惡比起之前的問題還要更多。最後他發現,痛苦的存在就是上帝存在的最好證明,而非相反。
我反對上帝的主張是因為整個宇宙看起來似乎如此殘酷又不公平。但是我這個「公平」與「不公平」的想法到底是從哪裡來?……當然我可以就此放棄我對公平正義的想法,就說那只是從我腦子無中生有的。但是我如果這樣想的話,那麼我反對上帝的主張也會垮掉——因為這個主張的基礎就是這個世界真的實在是不公平,不單單只為了滿足我的主張而發生……我的結論就是無神論實在太簡單了。
C. S.路易斯承認現代拒絕上帝的基礎是在於公平與正義。我們相信人們不應該受苦、受到隔離、餓死,或遭到壓迫。但是物競天擇的進化機制,就是透過死亡、毀滅與暴力,強者征服弱者——這些事情完全是很自然的。那麼無神論者是基於什麼論點,主張自然世界是完全錯誤、不公平,與不公正?無信仰者並沒有針對不公表達不滿的基準,而C. S.路易斯指出,這正是拒絕上帝的最好理由。如果你確定這個自然世界充滿著不公平與邪惡,那麼你就是以超自然的基準當作你論點的標準。哲學家普蘭丁格如是說:
有沒有可能有比這種事情更邪惡的事,就是我們的進化當中沒有上帝的參與?我真的看不出來這種觀點如何站得穩。這種觀點只有在當萬物必須生存,被迫生存……任何名副其實的道德責任在世俗的世界觀裡是無容身之地的……所以我們沒有基礎主張這種名副其實與極為惡劣的邪惡觀點。相對的,如果你相信世上真的有這種恐怖的邪惡(……而且不只是某種幻影)那麼你就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論點證明上帝的真實性。
簡而言之,悲劇、痛苦,與不公的問題是個大家都會遇到的問題。至少這個議題跟信與不信神的議題分量相當。此時如果你認為放棄對神的信仰讓與邪惡有關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的話,那你就錯了,但這個錯誤是可以被諒解的。
有位婦女曾經拿著經書上的插圖挑戰我,原因是圖中代表邪惡的圖像,居然演變成正面的結果。這位婦人的丈夫在某個暴力搶劫當中喪生,同時她有多位子女都有嚴重智能與情緒問題。她堅持說,在每一件真正邪惡的事情浮出檯面時,就代表有一百件看不到一絲曙光的不為人知邪惡事件。依照她的說法,本章節所討論的幾個重點就顯得與實際受害者無關又冷酷。這種人有可能會說:「此時如果痛苦與邪惡無法合理證明上帝不存在的話要怎麼辦?」「我還是很生氣。這長篇大論還是沒有辦法讓基督教的神置身於這世界上的邪惡與痛苦之外!」此時神學家柯彼得(Peter Kreeft)的觀點可以作為以上說法的回應。柯彼得指出,基督教的神來到世上就是要親身讓自己與人們的各種受苦有關。上帝在耶穌身上體驗了最深切的痛。因此,雖然基督教沒有給所有的痛苦一個個別的理由,但是基督教帶給所有痛苦的人許多希望與勇氣,而不是悲痛與失望。
耶穌與殉道者的比較
所有的福音故事,針對耶穌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都沒有把祂塑造成沉著且無懼的形象,而一般人都會期待一位英雄在面對死亡時,表現出無懼的樣子。大家所熟悉,遭到敘利亞(Syrian)安提奧科斯‧以比凡尼(Antiochus Epiphanes)統治的馬卡比烈士(Maccabean martyrs),就是英雄不畏懼迫害的最佳範例。他們在四肢被敵人砍下的情況下,依然大膽的對抗,並且堅持對上帝的信念。這種情況與耶穌面對死亡逼近,無助而顫動的表現,是個強大的對比。「……祂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馬可福音 14:33-34)。門徒路加描述耶穌在死亡之前,簡直是「極度痛苦」,並且也說當時的耶穌全身都表現出震驚的樣子(路加福音 22:44)。門徒馬太、馬可與路加都表示耶穌極力的避免死亡,並且祈求天父給予一條出路(「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馬可福音14:36;路加福音22:42)。最後在十字架上,耶穌沒有像馬卡比烈士一樣,依然自信地呼籲世人對上帝忠誠,反而祈求上帝憐憫祂(馬太福音27:46)。
十字架上的耶穌在失血與窒息死亡之前被折騰了三個小時。無論耶穌所受到的折騰有多痛苦,先前已經有許多殉道者,以更有自信,更為平靜的態度面對更恐怖的死亡。兩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牧師休.拉蒂默(Hugh Latimer)與英國學者尼古拉斯.雷德利(Nicholas Ridley),他們因為信奉新教,而雙雙於西元一五五五年在牛津(Oxford)的火刑柱上殉難。隨著火焰緩緩上升,拉蒂默語帶平靜的說:「不要垂頭喪氣,雷德利先生,表現出大丈夫氣概!這一天,我們會以上帝的恩典,在英國的土地上,點燃一根永不熄滅的蠟燭。」
為什麼耶穌面對死亡,比起其他殉道者與追隨者受到的打擊還要來得大?
上帝的苦惱
如果要了解福音最後所描述耶穌的苦難,那麼我們必須回想最初故事是如何形容祂的。福音撰寫者約翰(John),在新約第一章裡就向讀者透露上帝神祕又極為重要的三位一體概念。上帝之子(The
Son of God)並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但卻在萬物中扮有一角,且「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翰福音1:18)——這是個極為親密與恩愛的關係。但在耶穌生命終了時,他便從天父身上切割下來。
也許沒有任何事情,比起失去至親還要來得痛苦吧。如果某個相識的熟人對你不理睬,並且譴責你、批評你,最後還說永遠不想要再看到你,那這真是令人痛苦。如果正在跟你約會的對象跟你這樣說,那痛苦更是加倍。但是如果配偶、或是父母在小時候這樣對你說,那心理上的傷害絕對是最大的。
然而我們無法理解,失去一段長達多年,且不僅是配偶或父母的愛,而是耶穌無窮無盡,一直無限享有的天父之愛,是什麼樣的感覺。耶穌的痛苦有可能大到無法承受。基督教神學向來主張耶穌來到世上,就是要代替人類承受上帝的排斥。在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semane,耶穌基督蒙難,被門徒猶大出賣後被捕之地)裡的耶穌,這種痛苦的前兆就足以讓他感到非常震驚。新約學者比爾.藍恩(Bill Lane)寫道:「耶穌在遭到背叛之前與天父相聚只是個間奏曲,但發現眼前的不是天堂而是地獄,因此踉蹌的大吃一驚。」十字架上的耶穌失職的喊著——「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就是個深切相關的陳述。藍恩寫道:「這個呼喊有個殘酷無情的真實性……耶穌死亡的時候並沒有放棄上帝。即使在這種有如煉獄的離棄中,耶穌也沒有放棄對上帝的信念,但是他以這種肯定的呼喊,表達極度痛苦的禱告,『我的神!我的神!』」即使耶穌正要與天父永遠分離的同時,他依然使用這種親密的語調——「我的神」。
救贖與苦難
就性質而言,耶穌的死亡與其他形式的死亡並不同。身體的疼痛跟心靈上被遺棄的痛苦比起來幾乎微不足道。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只有基督教宣稱上帝藉著耶穌基督成為一個獨一無二完整的人,因此也感受到第一手的失望、排斥、孤獨、貧窮、喪親之痛、折磨,與監禁。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不但遭到人類最殘忍的酷刑,並且還歷經了天人永別的排斥與痛苦。這些痛苦的總和無限大過於我們任何人所承受過的,就如他的智慧與力量也無限地超過我們。從耶穌的死亡中,上帝在恩愛裡受苦,並認同與支持遭到離棄的人們。祂為什麼這樣做?聖經上記載著,耶穌來到世上是為了救贖人類。耶穌要代替我們承擔罪惡,好讓他有朝一日終結所有邪惡與苦難,使人們不再受苦。
讓我們看看這個論點把我們帶到哪邊。如果我們再次問這個問題:「為什麼上帝繼續讓邪惡與痛苦繼續存在?」然後我們看著耶穌的十字架,還是不知道答案在何方。然而我們現在知道哪些不是答案了。不可能是因為上帝不愛我們,也不可能是祂對我們的狀況無動於衷或毫不關心。上帝對於我們的悲與痛是如此的在乎,以至於祂願意替我們受苦。在寫下以下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法國文學家卡繆(Albert Camus)就很清楚的解釋這一點:
這一位叫做「基督」的半人半神也會受苦的,但是他會忍耐。邪惡與死亡的痛苦已經不能歸咎於他,因為他受苦之後就死去了。各各他(Golgotha)的那一晚對於人類歷史是很重要的,只因為在那天的陰影下,上帝明顯地放棄了傳統的特權,並且徹底的體驗了所謂的痛苦,種種痛苦當中也包括絕望,以及死亡的折磨。這就是所謂的「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與令人害怕的瀕死基督之疑。
所以如果我們接受主張耶穌是神的基督教教條,並且接受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實,那麼我們就有充足的自信與力量面對世界上的所有暴力。我們可以知道神是真的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即使我們正處於最糟糕的痛苦之中。
復活與痛苦
除了了解當我們痛苦時上帝與我們同在之外,我覺得還需要知道更多的事情。我們也希望所受的苦痛並不是枉然。你有沒有意識到失去至親的家庭成員說這一句話時心中的渴望?他們極力的付出,希望能夠修改導致死亡的各種法律或社會條件。他們必須相信至親的死亡使得許多生命得以重生,而所遭受的不公導致正義得以更加伸張。
至於正在受苦的人們,基督教不只給予十字架所教導的意義,更教導關於耶穌復活的意義。聖經教導我們,未來並不是個非物質的「樂園」,而是個新天新地。在啟示錄第二十一章中,我們沒看到人類從這個世界被帶到天堂,而是天堂降臨到這物質的世上,將之淨化、翻新,並使之完美。當然依照世俗的眼光,死亡過後是不會有任何復原的。而東方宗教相信人們在死後會失去個體性,並回到萬靈(great Allsoul),以至於我們在這世上的物質生活永遠消失。即使主張死後有個天堂的所有宗教,也都認為這是個此生此世所失去的,與所受苦難的一種慰藉。
聖經對於這種事情的看法是重生(resurrection)——這不只是對於我們從未能夠獲得的生活的一種慰藉,而是你一直想過的生活的復原(restoration)。這代表每件發生過的壞事不僅會消失、並修復,還會使得最後的榮耀與歡樂變得更大。
幾年前的某一晚,我做了個噩夢,夢中所有的家人都死光。當我驚醒後,我的解脫是筆墨無法形容的——但當中不只有解脫,我對家裡每個成員的喜愛比起以前多出許多。我看著每個人,並了解到我對他們是多麼的感恩,多麼的愛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我的喜樂因為那次噩夢而被放大。我甦醒時的喜悅佔據了噩夢的恐懼,以至於我對他們的愛因夢中失去、甦醒復得而加倍。如果某個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失而復得,那麼你也會感到同樣的動力的。再度找到(原本以為永遠失去的人事物)會讓你更深層的珍惜。
希臘哲學(尤其是斯多葛學派)的某個學派相信歷史是個無盡的循環。宇宙在每次歷史輪迴一周、淨化之後,偶爾會慢下腳步並燃燒成大火災,這個步驟叫做復興。但是在馬太福音十九章二十八節,耶穌將他的回到人世稱為復興。「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希臘文的palingenesis),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這根本是個新的概念。耶穌堅持他回來的時候會擁有很大的能量,以至於清除物質世界與全宇宙的所有腐敗與破壞。所有的事物將會復原,而所有可成功而未成功的事物都將成功。
就在三部魔戒系列電影的高潮之後,劇中男主角山姆(Sam Gamgee)再度遇到以為已經死亡的甘道夫(Gandalf)時大叫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但那時我也以為我死了!是否所有不愉快的事情都不會成真?」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基督教的回答是——是的。所有不愉快的事將不會成真,並且曾經感到傷心與迷惘,甚至會變成一件更棒的事情。
面對苦痛時接受重生與十字架的基督教教義可以讓人感到深刻的安慰。重生的說法可以逐漸讓我們對於希望的信念變得強而有力。這種信念讓人們相信終究會得到一直想要擁有的生活,如果以往沒有經歷勇氣、忍耐、犧牲,或救贖等經驗,那這樣的生活便會更加的榮耀。
對這種主張有透徹了解的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所云如下:
我像嬰孩一般深信,悲哀會收去創口,平復下去的,可惱的人類間矛盾的滑稽將會消滅的,像可憐的海市蜃樓,像無力的、原子般細微的、歐幾里得式的人類腦筋裡所作的低卑的虛想,這虛想是——在宇宙的末途,在永恆而和諧的時間,終會發生一點極珍貴的東西,使一切人心能以受用,能以慰藉一切的憤懣,讀取人間一切的罪惡,一切流出來的血,不但能以寬恕,且可平反人們所做所行的一切。
C. S.路易斯則更簡潔地寫道:
針對暫時的痛苦,有人說:「未來的任何喜悅都不能夠補償之。」但他們不知道一旦到了天國,情況便會倒轉,使極度痛苦變成榮耀。
這就是邪惡與苦痛的終極挫敗。它們不但會被終結,並且會遭到徹底的擊敗,以至於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只會讓我們未來的生活與喜樂更加地美好。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03 201200816
ä經文:哥林多後書二章1~17節
%鑰節:4 我從前心裡痛苦難過,流著眼淚寫信給你們,並不是要使你們憂愁,而是要你們知道我是多麼愛你們。11 免得撒但有機可乘,因為我們並不是不曉得他的詭計。17 我們不像那許多的人,為了圖利而謬講 神的道。相反地,我們講話,是出於真誠,出於 神,是在 神面前、在基督裡的。(林後二4、11、17)
¨O心得主題:【憑愛心說真誠的話】
在斯托得的著作論述中,毫不留情攻擊得最兇猛的,當屬大衛愛德華斯,不過他們之間的筆戰純屬就事論事,彼此兩造都相互敬重其為人。他們的「交流」(福音派和自由派的立場)收錄在「當代神學對話」一書裡。我相當珍惜他們以冷靜的熱心對談的態度,不流於血氣衝動,不宥於情緒成見,不放縱老我脾氣,在不同的論調中(幾乎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互相去傾聽、瞭解、尊重對方的觀點,然後也毫不客氣的指正對方的缺失、盲點和遺漏之處,最後再明確的提出自己所堅持的立場。
其中有一段斯托得的回覆,相當觸動我心。他很受愛德華斯的熱忱所感動,說:「你肯思想:你所提出的問題,我們當中許多人都寧願把它們掃到地毯下。你肯體會:你的心感受得到人類各樣的匱乏與創痛。我多麼期待,我們所有這些福音派人士也能如此。我們有些人,既不肯思想,也不肯感受。我們就是一逕地護衛著自己所寵愛的信仰,至於該如何落實,一點兒也不去面對,不想費神去思索。我們的嘴巴,比腦袋還大,說的也是無關痛癢的話。」
我期待,今天的教會也有這樣的胸襟雅量能容納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想法是為了要互補,而不是「來亂的」。這和「合一」、「順服」不一定有何牴觸。中國有古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意思是說堵住老百姓的嘴,不讓老百姓說話的危險性,比堵住大江大河,導致水災的禍患還要大。)此話,教會不可不思。
過去,我被教會一些人歸類為思想激進、尖銳好鬥、好犀利的異議分子──只因為我寫了幾篇反思性較強的文章。其實,我從來比不上耶穌、約翰、保羅的力道啊,他們針對當代信仰的錯誤、教會的偏差、基督徒的敗壞,一點也不留情面的。為什麼他們被尊崇,而我卻得被打壓處置?昨是今非?
不過,我還是感謝神,也願意繼續如此笨下去。因為先賢們當時也是被逼迫的,我有機會沾上一點邊,和他們同站立一條線上,也有少許榮耀的光輝哩!
弟兄姊妹們,神的教會啊,我必須憑著神所給的良心說,「我從前心裡痛苦難過,流著眼淚寫信給你們,並不是要使你們憂愁,而是要你們知道我是多麼愛你們。」「我們不像那許多的人,為了圖利而謬講神的道。相反地,我們講話,是出於真誠,出於神,是在神面前、在基督裡的。」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02 201200815
ä經文:哥林多後書一章12~24節
%鑰節:12 我們引以為榮的,就是我們處世為人,是本著 神的聖潔和真誠,不是靠著人的聰明,而是靠著 神的恩典,對你們更是這樣,這是我們的良心可以作證的。(林後一12)
¨O心得主題:【基督徒的處世為人】
我們的處世為人有一套更高的道德標準,因為「是本著神的聖潔和真誠」來生活。基督徒若真的能如此活出耶穌,散發基督的馨香之氣,有些福音果效甚至會不傳自開。發光作鹽的功效乃是出於物體的本質,而這也就是生命真正的「見證」。
基督門徒一方面領受耶穌的救贖,因信稱義,已經與神和好,是「聖徒」,「作神無瑕疵的兒女」(腓二15);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8)
除了聖潔,「真誠的心」是非常難得的品格。
舉例來說,對於為什麼有許多人肯花時間去聆聽葛理翰的佈道信息,斯托得曾明白的告訴大家:「我相信,葛理翰是這些人有史以來聽過的,唯一真誠透亮的傳道人。」
我信主的年日已不少,見過的牧師應該也算多,說真的,「真誠透亮」的傳道人委實如鳳毛麟角般的稀少。敢將自己的生命像透明玻璃一樣展現在信徒面前的神僕,值得敬佩。他必須冒相當大的風險──坦承自己的軟弱、被人看光光、遭別人的誤解、受他人的輕蔑、不隱藏內心的熱情……。但是,我們可以從這種牧者身上聽到真正的信息,是他真實從神那裡領受的話語。這樣的牧師不會傳生硬的道理,每一篇講道都是鮮活的真道,字字句句都是打動人心的力量。
我們唯有在神面前痛切徹底悔改,才能承接神的聖潔與真誠所帶來的榮耀。查維克(與摩根齊名的英國傳道人,也是摩根的至交密友)曾說:「你不可能發現一個教會的領袖悔改了,其教會仍是空蕩蕩的。」
基督徒的為人處世準則是本著神的聖潔和真誠來過日子,「不是靠著人的聰明,而是靠著神的恩典」。如此看來,聖潔和真誠並非做得到或做不到的問題,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讓神的恩典來改變我們。
我們應該放心的將自己交給神。我相信,正確的真誠不是將我毫無遮掩赤裸裸的開放給人,而是把我坦然的交在神手中,讓神通透的使用我。不要怕,神夠用的恩典可以充實的剛強我們軟弱的生命(林後十二9、10)。
ÿ愛、學習與成長Ⅱ 李子的生活筆記001 201200814
ä經文:哥林多後書一章1~11節
%鑰節:4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 神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用他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5 我們既然多受基督所受的痛苦,就靠著基督多得安慰。8 弟兄們,我們在亞西亞遭受的患難,我們很想讓你們知道。那時我們受到了過於我們所能忍受的壓力,甚至活下去的希望都沒有了,9 而且斷定自己是必死的了;然而,這正是要我們不倚靠自己,只倚靠那叫死人復活的 神。10
他救我們脫離了那極大的死亡,而且他還要救我們,我們希望他將來仍要救我們。11 請你們一同用禱告支持我們,好使許多人為著我們所蒙的恩獻上感謝。這恩是藉著許多人的代求而得到的。(林後一4~5、8~11)
¨O心得主題:【苦難神學】
「為什麼?」這是最容易問的,卻是最難回答的問題。打從我的兒子會說話,就不斷的問我「為什麼?」我雖然嘗試盡量用他聽得懂的措辭來回答,可是他卻從來不曾終止他的續問。「為什麼要洗澡?」「因為身體髒髒啊!」「為什麼身體會髒髒?」「因為我們會流汗啊!」「為什麼人會流汗?」當他的問題超過我的知識範疇時,我通常會以「嗯,我想想看」或「我也不知道」來結束他的追問。
可是人生的問題卻複雜多了。我們為何會無緣無故的受苦?美好的夢想怎麼會破滅?神為什麼不在當時伸手拉我一把、改變一下當時的環境、讓我渡過難關、救救無辜的好人?人生可不可以輕鬆一點?
斯托得說:「苦難的事實,是基督教信仰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而且歷世不衰。根據聖經,苦難是神的仇敵,侵入祂所創造的美好世界,將來,在祂的新天新地裡,不再有苦難;苦難是敵對者撒但攻擊造物主的破壞性作為。」
我們不知道保羅「在亞西亞遭受的患難」到底是什麼,但這苦難大到一個地步,他甚至以為自己就快死了。華倫魏斯比解釋:「這苦楚到底是來自他許多的敵人、嚴重的疾病,或撒但特別的攻擊,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確實知道:神掌管一切的環境,並且保護祂的僕人。保羅可能會對人生絕望,但是神並沒有對保羅絕望。」
令人欣慰的是,保羅沒有白白的受苦。後來,他不僅在死亡邊緣真實的經歷到神的拯救,這樣的「活見證」也成為了哥林多教會和許多人的「安慰」。若我們願意試著以神的角度來看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個苦難,有時會觀察到相當璀璨的色彩。就像一束通過三棱鏡的光那樣,美麗彩虹將一一分道出現。
斯托得鼓勵我們:「必須學習攀登加略山,並以它為最佳的根據地,來看待所有人生的悲劇。十字架沒法解決苦難的問題,但它提供最重要的觀點,讓我們可以從這裡來看待苦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