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羅馬書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16  20120211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十六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17弟兄們,我勸你們要提防那些離間你們、絆倒你們、使你們違反你們所學的教義的人。你們也要避開他們,18因為這樣的人不服事我們的主基督,只服事自己的肚腹,用花言巧語欺騙老實人的心。19你們的順服已經名聞各處,所以我為你們高興。我願你們在善事上有智慧,在惡事上毫不沾染。」(羅十六1719
主題:【作個分辨者】
在羅馬書的末了,除了一連串的問安,保羅突然插進來這一段暮鼓晨鐘的提醒,一定有他特別的用意。事實上,「作個分辨者」絕對是基督門徒屬靈成熟度的最重要表徵之一。
這十多年來,我一直在回味一位基督教領袖的風範,他是我在學生時代參加聚會時極有魅力的講員,那幾年的夏令營會,他總是帶給我們許多歡笑和成長。可是,曾幾何時卻不再聽見他的信息了。直到兩個星期前,我偶然聽到一個消息,才知道他早已受「一九九五事件」的影響,移民國外了。我心目中這「屬靈偉人」竟然也被絆倒……,唉!真令人不勝噓唏。
「查出虛假最好的方法便是明白真理的特質。」華倫魏斯比在「作個分辨者」(學園1990出版)這本書上大聲疾呼:「防備假先知最好的武器就是活出真理與忠心的生活。一個信心活潑、有生命,且充滿了成長基督徒的教會,不太可能會被叛教者所傳的假信息所騙。但是這種基督徒的生活必須以神的話作為基礎。假教師知道誘惑那些不明白聖經原理、卻渴望經歷主的人相當容易。僅建造在主觀的經驗,卻忽略客觀啟示是件危險的事。」
寫完這一頁,又是一個單元結束的時候。能夠用寫靈修日記的方式研讀完「羅馬書」,自己覺得生命一直不斷地被調整著。我相信,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問題都已經得到適當地解決、神的國度已經被建立起來。不,我們將會面臨一大堆全新的問題,但「那卻是因為屬靈事奉的向外擴張所帶來的,而不是由屬血氣之基督徒的表現所引發的。反觀今日教會大部分的問題往往不是因屬靈成長與拓展而起,乃是由於屬血氣、屬世界的人(包括一些教會領袖在內)阻擋了屬靈的長進所致。……然而,我們卻已接受了這種病態,並將之視為正常。」(華倫魏斯,「變化更新與其危險性」)
作一個成熟的基督門徒,可能要有「古來聖賢皆寂寞」(李白,「將進酒」)的認知。也要隨時準備接受他人批評,因為任何見解都會有人反對。但,我絕對相信即便這是一個「極具危險性且代價很高的基督徒生活呼召」,仍然值得我們去追求:
他們釘死耶穌,因祂說祂要終止建堂計畫並拆毀聖殿──我好想拆掉教會那道的常常深鎖的圍牆。為什麼我們要怕遊民、乞丐、小偷、不良少年進來呢?他們不應該是我們的神所關懷、積極要得著的人嗎?寒風中他們縮在教會外面牆角取暖,映襯著教會緊閉的大門,何等的諷刺!我們不接待他們的同時,也把父神拒於門外了。我們能不能歡迎罪人(犯罪的人、有前科者、衣衫襤褸又臭又髒的壞蛋)來親近主?教會的門窗安全、草皮維護真的那麼重要嗎?
他們釘死耶穌,因祂反對在聖殿中所進行著的宗教交易行為──如果教會的傳道人沒有復興教會的憧憬,領一份薪水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用石頭打死面容發光的司提反,因為他膽敢說神不住在聖殿中,而且有一天神要把它毀壞──當聖靈不再造訪我們的教會,當神責備我們「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賽二十九13)時,我真的寧願在家哭泣,也不想去社交場所應酬、充人氣。
最後,我以斯托得牧師的「我有一個夢:心意更新的教會」畫上「羅馬書」的句點。
我有一個夢──
一個合乎聖經的教會,
她在每一細節上都忠誠於神在聖經中的啟示,
她的牧者誠信正直地闡明聖經,信息帶著適切性,
而且竭力要把所有在基督裡的肢體帶向成熟的境地,
她的教友愛慕神的話語,並且在生活中順服神,活出基督的樣式,使神的話語增添光彩,
她遠離一切不合聖經的主張,它的整個生命都彰顯均衡聖經教導的健全和榮美。
我夢想一個合乎聖經的教會。

我有一個夢──
一個敬拜的教會,
她的教友一起來與神會面,敬拜祂,
他們知道神一直在他們中間,他們以極大的謙卑在祂面前跪拜,
他們恆常在主耶穌的桌前,歡慶祂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大能,
他們以音樂技巧為崇拜添色,
他們相信禱告,在禱告中緊緊倚靠神,
他們的敬拜,不單表現在主日崇拜和祈禱會中,
也表現在他們家裡、週中的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平凡事情上。
我夢想一個敬拜的教會。

我有一個夢──
一個關懷的教會,
她的會眾來自許多種族、國籍、年齡、社會背景,在神的家庭裡展現合一和多元,
她的團契是溫馨、溫暖的,從來不會被忿怒、自私、嫉妒或驕傲破壞,
她的成員懷著純潔的心靈,熱切地彼此相愛,彼此忍耐,彼此饒恕,各人的重擔彼此擔當,
她向孤獨的人伸出友誼之手,扶助軟弱的人,接納遭社會鄙視和遺棄的人,
她的愛湧溢到外面的世界,吸引人、感染人、使人無法抗拒,那是神自己的愛。
我夢想一個關懷的教會。

我有一個夢──
一個服事的教會,
她已看到基督是僕人,聽到祂呼召他們也成為僕人,
她蒙解救脫離自私,內外更新,無私地奉獻自己服事別人,
她的成員遵從基督的命令,活在世上,滲入世俗的社會,作世上的鹽、世上的光,
她的教友坦率地、自然地、熱切地與朋友分享耶穌的好消息,
她殷勤服事自己的教區、居民和工人、家庭和單身人士、國民和移民、老人家和小孩子,
她留心於社會不斷改變的需要,有足夠的敏銳和靈活,調整它的活動,以期更有益於社會,
她有全球視野,不時鼓勵它的年青人奉獻生命去服事別人,又不停差遣人出去服事。
我夢想一個服事的教會。

我有一個夢──
一個有所期待的教會,
她的成員從不會在物質的富裕或舒適中自滿自足,
因為他們記得,他們是地上的客旅和寄居者,
她愈益忠誠和積極,因為它等候並仰望主再來,
她保持基督徒盼望的火燄長燃不息,在黑暗、絕望的世界中綻放光明,
她在基督來臨那日,不會在祂面前羞愧、畏怯,而是喜樂地起來迎接祂。
我夢想一個有所期待的教會。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15  20120209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十五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15但有些地方,我寫得稍為大膽一點,是要提醒你們;我因著 神賜給我的恩典,16為外族人作了基督耶穌的僕役,作了 神福音的祭司,使所獻上的外族人得蒙悅納,靠著聖靈成為聖潔。17所以,在 神的事上,我在基督耶穌裡倒有可以引以為榮的。18別的我不敢說,我只說基督藉著我所作的事,就是用言語行為,藉著神蹟和奇事的大能,以及聖靈的大能,使外族人順服;這樣,我從耶路撒冷直到以利里古,把基督的福音都傳開了。20我立定主意,不在宣揚過基督的地方傳福音,免得建立在別人的根基上。30   弟兄們,我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憑著聖靈的慈愛,勸你們和我一同竭力為我向 神祈禱,31求 神救我脫離猶太地不信從的人……。」(羅十五15203031
主題:【不在傳過基督的地方傳福音】
大約五年前,我接到一通來自雲林的電話,一個剛信主的弟兄詢問我,「關於復興,你覺得我們應該在自己的教會內改革呢?還是出來外面開始另一間教會?」我毫不猶豫的回答:「就我在該教會的舊經驗,後者應該是比較可行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們開拓了一間新的地方教會。半個十年過去,這屬靈的家蒙神祝福,聖靈通暢的運行其中,已增長到超過二百人;反觀其原教會,二十年來依然在十幾個信徒徘徊──一直被幾個老會友牽制著,新人留不住,舊人往外跑。
兩年前,有一對傳道人沮喪的離開一間停滯成長的教會(當全台屬靈復興正如火如荼展開時,這教會卻連續三年走下坡),毅然接下一間幾乎要解散的小教會之牧養職務,應承神給他的使命呼召。前些日子我與之偶遇,才知道他已被按立作牧師,而這教會從原本搖搖欲墜的狀況,目前已坐滿了兩堂主日聚會(約一百五十人),上週還標購到了分堂的聚會點,逐漸實現當初神給他們的異象,復興得很明顯。當初他曾邀我一起繼續同工,我以為自己還能夠包容教會內的不完全,回絕了他的誠意,想不到如今「他們興旺,我卻已被排除在事奉的職事之外了。」
以往,我的上面有二三個「屬靈遮蓋」,不管教會怎樣壓抑我,有他們撐著,在學生事工方面我總還能有服事神的空間。現在他們一一離去後,我就成為被迅速處理掉的對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又要傳福音作見證,又要抵擋「猶太人的不信」(羅十五31),外患內憂,耗掉屬靈爭戰的力量,仇敵不戰而勝,我不甘心。
周神助牧師深深體會教會群體「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現象,這二十年來致力於教會的合一,終於讓台灣(特別是大台北地區)看見了復興的火苗──至去年底,台北的基督徒比例已達百分之十六,大安區更已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歸屬基督。而靈糧堂體系,從一九八九年起在全台和海外「遍地開花」的驚艷,也寫下了台灣教會歷史發展的一頁。
我在此一點也不想論斷什麼,我們個人都需要親自向神交帳。但保羅不假辭色的見證說:「在神的事上,我在基督耶穌裡倒有可以引以為榮的。別的我不敢說,我只說基督藉著我所作的事,就是用言語行為,藉著神蹟和奇事的大能,以及聖靈的大能,使外族人順服;這樣,我從耶路撒冷直到以利里古,把基督的福音都傳開了。」(羅十五1718
我想,今年我既然被教會「貶謫」了,外放之後,我仍然可以作許多神的工。至少這一個多月來,神已藉著聖靈透過我傳福音給不少人了呢!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14  20120208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十四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5有人認為這日比那日好,也有人認為日日都是一樣;只要各人自己心意堅定就可以了。7……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8我們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無論活著或是死了,總是屬於主的人。10……我們都要站在神的審判臺前。12這樣看來,我們各人都要把自己的事向 神交代。17因為 神的國不在於吃喝,而在於公義、和睦,以及聖靈裡的喜樂。19所以,我們總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造就的事。22你所信的,你自己要在 神面前持守。人在經自己考驗後認可的事上能夠不自責,他就有福了。」(羅十四5781012171922
主題:【我們各人都要把自己的事向神交代】
信仰是相當個人的事。
有人認為應該在星期六守安息日,遵守誡命;有人認為應該在星期天守主日,紀念耶穌復活。有人堅持不吃帶血的食物,認定那是不潔的;有人坦然「凡事都可行」,只要是神所潔淨的都可吃。有人用方言靈歌的方式敬拜神,以此見證聖靈的充滿;有人殷勤操練屬靈生命,以結出聖靈果子來表明「神真的在我們中間」。
從保羅的看法而言,這些事並非沒有討論的空間,但其中確定沒有對錯的立足之地──重點是我們個人如何向神交代。主要的原因是我們都不一樣,沒有一個被造的人是一模一樣的。
就算在同一個教派的同一個聚會,也沒有任何兩個人的讚美神方式是完全相同的。遑論個人的看法、觀念和意見了。
很多時候,我們堅持了不需堅持的事,卻不去持守該持守的事。總在一些芝麻綠豆蒜皮兒的事上爭論、掙扎、懷疑、困惑、彼此分門別類和不和,卻在真正該矚目的神旨意上輕忽隨便。切記:「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
摩根說:「基督並未要求人放棄外在的形式,或廢止那些有益的禮儀,亦未主張把任何本身有益的形式或禮儀擱置不用。祂對這些事從來不加以批評。祂允許音樂和各種方式,而且總是假設它們能表達出生命更深的真實面。祂所恨惡的是這些東西曾幾何時竟變成了包裹屍體的壽衣。事實上,敬拜的真正理想乃在於人與神相交。」
我們應該省察自己,不是常常檢討別人。試著回想一下,自己有多久沒有在讚美歌頌中痛哭流涕了?真實的敬拜會帶出個人的認罪悔改(約翰麥卡瑟說,「認罪悔改」是「真正信主」的五個重要因素之一)。上一次為主雀躍跳舞是哪時候的事了?真實的敬拜會帶出生命的歡呼喜樂。更具體的質詢(也是最不客氣的發問),我們所執著的信仰生命是否對人有好的、正面的影響?又帶領了幾個人信主?這是不可迴避的問題,真實的敬拜會使得傳福音更加輕省。華倫魏斯比強調:「在聖靈的引導下,我們有權利甚至有義務用那最能反映出自己獨特個性與文化的方式來向神表達我們的讚美。我們若能把這點銘記在心中,或許能鼓勵我們更深地欣賞彼此的敬拜形式。」
所以,你認為我們能否吹奏嗩吶歌頌神呢?以歌仔戲來演出福音聖誕劇又如何?用崑曲可不可以述說神的偉大?「我們各人都要把自己的事向神交代。」(羅十四12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13  20120207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十三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11還有,你們知道這是甚麼時期了,現在正是你們應該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在比初信的時候更加接近了。12黑夜已深,白晝近了,所以我們要除掉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武器。13行事為人要光明磊落,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放蕩縱慾,不可紛爭嫉妒。14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十三121
主題:【要以主耶穌基督裝備自己】
寒假過去,明天就要開學了,我們準備好了嗎?還不過癮啊?即便是傳統年節,正月十五慶元宵後也該收心上工囉。期盼明早起床時,我們是充滿活力與希望的,而不是一把懶骨頭掙扎在小鬧鐘和暖被窩之間,然後痛恨上班或上學日子的來臨,將自己一天的開始弄得七葷八素,心情不愉快。
「明白自己所處的現況」有助於讓自己更警醒。倘若知道「現在我們比剛信的時候更接近上帝的拯救」,就會調適自己:「這是甚麼時期了?現在正是應該睡醒的時候!」(羅十三11
我擔任小學老師十多年來,很少看見學生會錯過畢業旅行的集合時間,即便是在冬天的黎明未到時刻,他們也會想辦法摸黑來到學校,然後興高采烈的就位完畢,因為心中期待不已(越早出發越好)。
關於生活作息,有一個奇特的現象,真實的描繪出人的惰性和人的成長。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上學與生活情形,大部分都很規律,因為有一套規範制約著其行為(處罰、記過和勞動服務可不是什麼「正向鼓勵」);大學生與社青的起床時間多半可從「早午餐一起解決」見識到其糜爛的生活樣式,對於被動的人而言,「自主學習」似乎在此階段不見成效;進到軍中服兵役,我們就會自動調整出完美的生理時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得歸功於營區的嚴格紀律(磨練出鋼鐵般的意志);而為人父母後,「晚晚去睡又早早起」的模式,可直接看到「責任感」的偉大,至此人終於有成熟的樣式。
保羅勸勉信耶穌的聖徒:「我們要除掉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武器。行事為人要光明磊落,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放蕩縱慾,不可紛爭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十三1214)一定是基督門徒中有不少「暗昧的行為、荒宴醉酒、放蕩縱慾、紛爭嫉妒、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才會有此「要除掉、不可、不可、不可、不要」的警戒。除了消極挪去不好的部份,他也要我們積極的「帶上光明的武器、要光明磊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或譯:要以主耶穌基督裝備自己)」。
我深信,若是我們已好好的承接了羅馬書十二章「更新變化的呼召」,這些改變都是可能的這只不過是我們「真實敬拜神」的附屬祝福罷了。
華倫魏斯比說:「許多信徒對屬靈紀律和操練根本毫無興趣。」(「因為它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是危險的」,這部份容我以後再談 。)不過,付這代價的效率絕對是好的至少今年過年期間,我的體重並沒有增加喔!(羨慕嗎?健康的生活才有健康的身體。)喂,趕快去甩肉吧!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12  20120206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十二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1所以弟兄們,我憑著 神的仁慈勸你們,要把身體獻上,作聖潔而蒙 神悅納的活祭;這是你們理所當然的事奉。2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 神的旨意,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蒙他悅納的和完全的事。3我憑著所賜給我的恩典,對你們各人說,不可自視太高,高於所當看的,反而應該照著 神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適中。 4就像一個身體有許多肢體,各肢體都有不同的功用;5照樣,我們大家在基督裡成為一個身體,也是互相作肢體。6照著所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說預言的,就應當照著信心的程度去說;7服事人的,就應當照著恩賜去服事;教導的,就應當照著恩賜教導;8勸慰的,就應當照著恩賜勸慰;把財物分給人的要真誠;領導的要殷勤;行善的要樂意。9愛,不可虛偽;惡,要厭惡;善,要持守。10要以手足之愛彼此相親,用恭敬的心互相禮讓。11殷勤不可懶惰,心靈要火熱,常常服事主;12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堅忍,禱告要恆切。13聖徒有缺乏的,就要接濟;客旅要熱誠地款待。14迫害你們的,要為他們祝福;只可祝福,不可咒詛。15要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16要彼此同心,不可心高氣傲,倒要俯就卑微的。不可自以為聰明。17不可以惡報惡。大家以為美的事,要努力去作。18可能的話,總要盡你們的所能與人和睦。19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20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21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121
主題:【真實的敬拜】
整本聖經包括新舊約,對我挑戰最大的一章經文就是羅馬書第十二章。光是經文本身就力道無窮,不需作太多的解釋,其清楚明白的教訓真叫我戰兢不安,因為自己的生命尚待琢磨之處實在太多。
我想,任何處在屬靈生命難以突破的基督門徒,只要好好浸泡在此教導中,都會有無法估計的長進。舉凡與神的連結、真實的敬拜、生命的更新、事奉的操練、品行的培養、性格的熬煉、恩賜的運用、財務的管理、人際關係的互動、信心的成長、希望的持守、愛心的考驗、善惡之間的張力……,都能在這裡找到應對之道。在恩典中,神總是給我們夠用的解決辦法。
從許多年以前,每當我陷在困境中,聖靈就會引導我「遇見」這章經文,告訴我該做的事、可做的事、能做的事。直到如今,這二十一節金句依然是我最大的幫助之一。哪時候累了,就在這裡歇歇腳;哪時候疲乏困倦了,就在這裡重新得力;哪時候被攻擊受傷了,就在這裡接受醫治和休息療養。在神面前,我獻上深深地敬拜。「理所當然的事奉」(羅十二1),其基本意思為「屬靈的敬拜」。
過去五天,我回彰化老家過年,也到醫院照顧生病的父親,以及探訪幾個親朋好友。說實在的,我發現對人對己都有許多無奈之處,不知道怎樣去滿足眼前堆疊的問題。只能懇求主,加添我勇氣和智慧去承接這些事。(唐崇榮牧師說,「交託主」的意思是「結局交給主,責任扛起來。」)每天,我都很需要像現在這般,隱遁在與神的相交之中,讓我不致勞苦擔重擔。而這也是我們的生命可以常常更新變化的處方。
華倫魏斯比在「無能為力的盡頭」一文說到:「有一件事我確信我們都能完全的同意:無論你我個人或教會集體都極其需要變化更新。我們對那些一成不變的陳腔老調已經厭倦了,我們都需要從主來的更新經歷。那種屬靈的『造訪』將有助於醫治我們破碎的家庭和分裂的教會,揭掉我們虛假的宗教外表,而引致我們回歸真實,恢復真正的屬靈價值,並摧毀一切我們所強賣給自己的失喪世界之廉價卑劣仿冒品。更重要的是,它能將如此的榮耀歸給神,使世人吃驚注目,並承認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十四25)」(「真實的敬拜」,橄欖1993出版。請容我致力推薦此書。哈史泰博士說:關於教導敬拜的書「我已等待了一輩子的時間,而本書正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上乘之作。」)
不論我們現況面對的挑戰是什麼,敬拜主吧!「敬拜」的英文是worship,它是worth+ship的結合,神配得我們的敬拜。
敬拜主,絕不僅止於唱詩歌(雖然優美的旋律和精緻的詞語有時會讓我們更容易在聚會中融入自由的抒洩),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在每一個自己生命的挑戰獻上真誠的敬拜將每一個跌倒、軟弱、破口、痛處、敗壞、無可奈何之處,都願意嚴正的讓神碰觸。這才是真實的敬拜!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11  20120131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十一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25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對這奧祕一無所知,免得你們自以為聰明。……33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是多麼高深啊!他的判斷是多麼難測,他的道路是多麼難尋!」(羅十一25a33
主題:【謙卑的探知神的奧秘】
曾有一個學識淵博的教授說:「在求學的歷程中,當我覺得什麼都會了時,學校頒給我一張學士文憑;到了我發現自己在知識的領域一知半解時,他們讓我從碩士班畢業;後來我實在感到什麼都不懂時,我竟然取得博士頭銜。」沒錯,當我們真正深入探求學問、窺見奧秘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有限和渺小。只有半瓶子的水搖起來才會響叮噹。
保羅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知曉一點「神的奧秘」,讓自己在所處的地位上謙卑下來。我們能得救並非出於行為上的義,純粹是出於神的恩典。相對於沒有接受耶穌的以色列人,我們不能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模樣、幸災樂禍的態度。他言猶在耳的提醒是:「你因著信才站立得住。只是不可心高氣傲,倒要存畏懼的心。」(羅十一20
這幾年,我開始學習委身於研究神的話語,越是深入查考神學知識,我越是發現許多名聞遐邇的解經家其謙遜的態度,值得效法。諸如斯托得、卡森、華倫魏斯比、大衛鮑森、畢德生、唐慕華、韓君時、傅士德、魏樂德、楊牧谷……等神學大師,他們在「分解真理的道」時,常常有「語帶保留」之處,不敢宣稱自己都懂、都會、都對。這好像竹子的虛己,又像成熟稻穗的彎身。
葛理翰甚至表明說,要是他的事奉能從頭再來,他會作出兩個改變,其中之一是:他會比以往多花兩倍的時間研經。他說:「我講道太多,研經太少了。」(另一個期盼是作更多的門徒訓練、培訓工人,而不是自己獨自奔波於佈道會。)是的,加爾文早就明言:「人若非先成為一名學者,就不能好好承擔神話語的職事。」而司布真也有異曲同工的信念:「人若不在研經上撒種,就不能在講台上有收成。」
「我盼望我們中間的講道者對神的啟示更有信心,但對於仍保持隱秘的事更多緘默。」斯托得如是說,「對於已明顯啟示的事情,我們應該斷定,發出權威的聲音(萊爾說:「太多當代的講道流於模糊、朦朧、暗淡、晦澀、猶疑、怯懦、步步為營、迴避疑問,講道者似乎不知道自己信什麼。」);對於保持隱秘的事,我們應該承認仍不知道。對隱秘的事擅加斷定,對已經啟示的事卻仍不知道,麻煩就來了。」(「心意更新的教會」,校園2012出版,這是斯托得晚年最重要的一本書,是其畢生的精華之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在權威和權宜方面取得平衡。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10  20120130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十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1弟兄們,我心裡切切盼望的,並且為以色列人向 神祈求的,是要他們得救。……14然而,人還沒有信他,怎能求告他呢?沒有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人傳揚,怎能聽見呢?15如果沒有蒙差遣,怎能傳揚呢?如經上所記:“那些傳美事報喜訊的人,他們的腳蹤多麼美!”16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順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17可見信心是從所聽的道來的,所聽的道是藉著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1417
主題:【傳福音的腳蹤】
從今天起我要開始「放寒假」了(尚有九天的悠閒)。打從學校放假的前一天,我就踏上「旅行佈道」的路程,一連十三天的時間奉獻給主使用。過去八天內,神差派我在三個不同的地點有七場的福音活動,直到昨天我終於返抵家門。
朋友擔心我這樣的奔波太勞苦了,勸我要多休息,還是老話一句:「我並沒有感到操勞啊!」事實上,這兩個星期我幾乎天天過著「王子」般的舒適生活哩!除了分享信息的「短暫」時間外,我都清閒的享受從容的步調,讀經、靈修、禱告、默想、閱讀、散步、賞花、健行。最讓我受寵幸的是天天被盛情的款待,我著實飽嘗了一頓「芭比的盛宴」。原來當講員的報償是如此的高貴,我不過是個奴僕啊!
但是,有一個我最需要面對的挑戰,就是不能樂活在人的讚美中。我甚至必須不斷刻意地提醒自己:「榮耀歸神,我僅是不配的佣人,求主憐憫。」若不是神的恩典、耶穌的救贖、聖靈的感動,以及許多人在背後爭戰禱告,不可能會有那樣多人信服真道的。我只是個為主作見證的平信徒。
所羅門曾告誡說:「用鍋煉銀,用爐煉金;人的稱讚也試煉人。」(箴二十七21)華倫魏斯比對此解釋道:「他警告我們不要相信人對我們所稱讚的一切話。你最好把人的稱讚放進熔爐中,把渣滓清除。否則你會開始相信他們所說的,因此可能導致驕傲犯罪。」而且,「人回應讚美的態度,會成為他們真正品格的考驗。換句話說,讚美像個熔爐,它若不是帶出我們裡面最好的東西,便會帶出我們裡面最差勁的事物。」更要謹慎警醒的是,「我們回應批評的方式,端視乎我們回應讚美的態度。要是稱讚令我們得意洋洋,那麼批評便會叫我們一蹶不振;兩者都會導致失敗。」(「上帝不匆忙放緩腳步的祝福」,天道2001出版)鍾馬田一向都警戒年輕傳道:「一個人尚未準備好成功以前便成功了,是件可悲的事。」有時,神為了修剪我們的驕傲、防止我們迷失在功名中,祂會適時出手,暫停我們所有對祂的事奉。讓我們懂得休息,認識祂是神(詩四十六10)。
感謝神,二零一二年一開始,我就能在話語的服事上有所操練。今年神引導我事奉的重心是「走出去」,走出教會的框框,進到人群中傳揚基督福音,特別是到幾個小地方去做關懷的工作。教會裡,不斷有人誤會我,以為我想爭大位、搶功勞、霸佔講台,唉!就讓他們去爭論吧,我只想要為主「做正經事」(弗四28、多三8、多三14),繼續傳福音的腳蹤。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09  20120126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九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1我在基督裡說的是實話,並沒有撒謊,因為我的良心在聖靈裡一同為我作證;2我大大憂愁,心裡常常傷痛。3為我的同胞,就是我骨肉之親,就算自己受咒詛,與基督隔絕,我也甘心。」(羅九13
主題:【代死的愛】
摩西為悖逆的以色列百姓懇求赦免時,曾提著膽子向神表示情願主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字,以換取同胞的性命(出三十二32)。保羅在此也說著同樣的話,以色列人若能得救,他也甘願受咒詛,甘心為他們代死。馬丁路德註解道:「有人願意受咒詛,好使受咒詛的人得救,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啊!」這是關乎保羅對自家族人的愛。
「以色列的不信遠比理智上的問題嚴重」(斯托得,「羅馬書」,校園1997出版),令保羅費解的是,以色列人在信仰上有屬靈的「八大特權」(羅九45),怎麼會棄絕自己引頸企盼的彌賽亞呢?這使得他因此憂愁傷痛。不過他還是為其得救深深冀望於神,並且相信神從沒有撇下他們。
是愛,是無私的愛讓人有這樣的胸懷。
為人父母的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當孩子生病時,當爸媽的怎忍心看到寶貝承受痛苦煎熬,若是非得有人受苦,他們恨不得是由自己來擔待,就讓病痛轉移到自己身上吧!民間信仰中甚至有人願意「折壽」給親人的呢!
感謝主,「以色列的跌倒」所帶出的,不是保羅的憤怒,而是他願意代死的愛。生氣常常引致決裂,但唯有愛才能成就復和。因為他看到的是「神揀選的旨意」。這是羅馬書第九章的中心主旨。

PS.請為我代禱,明天起三天我將北上服事,有高中營會和主日信息的分享。前幾天的大陸短宣,聲嘶力竭的講道方式使我的喉嚨發炎、聲音沙啞,休息了兩天已有好轉。懇求主讓我帶著愛靈魂的心,奔走天路;也期盼聖靈照顧著我的家人,保護我們都安康健壯。阿們!(不要誤會,以為我很忙碌,事實上我每日都蠻悠閒地「宅」在家,二十一天的寒假,只安排這兩次/五天的服事「而已」啦。)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08  20120125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八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35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迫害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36正如經上所記:“為你的緣故,我們終日面對死亡,人看我們像待宰的羊。”37但靠著愛我們的那一位,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就得勝有餘了。38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有能力的,39是高天的、是深淵的,或是任何別的被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羅八3539
主題:【得勝有餘的愛:除夕春節大陸短宣之行】
這次大陸短宣之行可說是滿載而歸。謝謝大家的關心、代禱與支持。
不同以往的是,由於此行是當地教會對我個人的邀請,這趟行程需得自己規畫、安排和執行。我花了大半的時間在預備那四場佈道會的講章,把許多瑣碎的「小事」交託給神來引導,然後就攜家帶眷的出發了。
奇妙的是,此行雖然不再有教會的資助,沒有牧長的祝禱,也無差派禮的舉行,但神親自補上這一切。祂是我們最佳的依靠。
校園出版社這個月出了一本非常棒的書:「小人物的大革命」(路卡杜著),似乎回應了我的宣教行動。「來自一百二十個古代以色列的居民,是隸屬於耶路撒冷教會、一群特准入會的會友(徒一15):有些是漁夫,也有些是稅吏,還有一兩個曾經是街頭的妓女,以及改過自新的激進份子。這些人與凱撒八竿子打不著邊,聖殿總部裡也沒有朋友;事實上,他們只有滿腔熱血,期望改變世界。」然後他們推倒一堵一堵的巨牆厚垣,「這是通往安提阿、衣索比亞、哥林多、羅馬的門,是深入宮廷、監獄、羅馬法庭的門。」
我壓根想不到,這世上竟然有教會會利用除夕和春節初一舉辦傳福音的聚會,會有人來嗎?溼冷陰霾又天寒地凍的地方,誰肯離開溫暖、捨掉被窩?而我一個小學教員憑甚麼來傳講耶穌的救恩和聖經的信息呢?
我不得不佩服神所成就的大工。我多慮了,諾大的會堂不僅場場幾乎都坐滿了渴慕真道的人,他們各個都聚精會神的聽著來自天上的話語,那種對神飢渴的欲罷不能神情真令人激動。
他們也以熱情來回應神的愛,光是奉獻金額,兩天下來,就超過一整年的總數了。而我更是受寵若驚的收到一筆為數可觀的講員費,我當然一毛都不敢拿,能參與神永恆的事工已是我莫大的榮耀。能看見那麼多人歸信基督,一切辛苦全都值得,值得!
雖然出發前,有幾個攔阻臨到(大兒子的右下腹部疼痛,差點被醫師誤診為急性盲腸炎,抓去開刀;小女兒腸胃不適;家人認為春節闔家團圓,比什麼都重要……),但保羅告訴我們:「為祢的緣故,我們終日面對死亡,人看我們像待宰的羊。但靠著愛我們的那一位,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就得勝有餘了。」(羅八3637)親愛的弟兄姊妹,讓我們繼續堅持做對的事,當神的號角響起(啟四1),我們都要勇敢的應答祂的指示。
馬其頓的呼聲不曾斷絕,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在哪兒呢?回程時,他們再次盛情邀約,希望半年後的暑假,我們能夠組織一個團隊去辦理兩三梯次的福音夏令營(每梯次大約二百人),有人似乎會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態度看待,但我們豈可用「隔壁張三不曾偷」來等閒視之?懇求主差派工人。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07  20120124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七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這樣,我的弟兄們,你們藉著基督的身體,對律法來說也已經死了,使你們歸屬另一位,就是那從死人中復活的,為的是要我們結果子給 神。」(羅七4
主題:【弔唁】
我親愛的屬靈夥伴平君姊被主接走了。
真的來不及見最後一面。
從她發現癌症到就醫治療,我一直不敢去打擾她。一方面要她安心養病,一方面也勉強自己要堅守崗位、繼續服事主,讓她放心知道自己的缺口有人補上,完成福音未竟之功。
後來得知一月九號她住進安寧病房,心情極度複雜。一月十七我帶著全家前往大陸短宣,行前掛念著這事:深怕一個禮拜後回來,就再也見不到她了。因此我致電其專屬看護,她告訴我:「沒問題的,平君姊雖然先暫時不作化療(身體已承受不住這些折騰),但她的精神狀況、意識情形都很良好。」想不到,我的擔心竟一語成讖。
二十四日我剛下飛機抵達台灣,回到家接獲此消息,久久不能自已。回想過去二年半和平君姊所建立的「親密戰友」關係,點點滴滴,歷歷在目。
那是從零九年暑假一起隨同教會到大陸短宣開始的。一個舉世聞名的成大教授、青蛙專家,竟然如此放下身段,謙卑隱身短宣隊伍中。而且我發覺她不僅有科學方面的專業長才,其屬靈知識也有獨到的見解,更在信仰生命上成為我效法的榜樣。
三個月後,我有幸和她一起在教會的青年牧區配搭同工,擔任青少年的輔導,也操練青年崇拜的講台服事。她所分享的主日信息真是有東西!我聽到她的解經論述,就知道她是個對神話語極其認真的人。坐在臺下的我,真是受益無窮。
哲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
一個星期一個星期過去,我們四五個青崇輔導合作無間,在創業維艱、守成不易的情境下,我們不知不覺建立起了「革命的情感」,將福音撒播在年輕學子的心中。兩年半下來,我們幾個「無用的僕人」、「熱情的臭皮匠」竟然也成就了一番小小的事業。我和另一名同工弟兄(台南大學教授)都覺得那是我們人生中一段「最棒的時光」,我甚至感受到那簡直就是「在地如在天的天堂日子」。
感謝主,平君姊現在一定還延續著這樣的生活,在主懷裡。
平君姊長期以來亦是我的屬靈護衛者之一,讓我能在她的遮蓋下勉力於教會事奉。她養病的這段期間,我好孤單。失去一隻翅膀,老鷹想飛翔卻只能在原地打轉。
想起六個月前,和她三人行同遊金門的歡樂時光,那是平君姊在我記憶中最後的美麗身影。
平君姊,我們相約永恆。在「那一天」我們必定相會,如今不過是暫時分開。同奔天路的夥伴啊,妳先抵達了天家,轉瞬間,我們隨後就到,稍待片時,即可再聚首,與主一同坐席。我答應妳,父神點名的時候,必定和妳一起喊「有」!
相信,與主同在,必定好得無比(腓一23)。
息了地上的一切勞苦,妳榮歸父家。從此不需再有任何掛慮,神使用作家路卡杜的短文安慰著我們:
「任誰也不願和所愛的人道別,不管是學校裡或是在墓地,分離總是不易的。哭泣是合宜的,但無須感到絕望。他們在世上飽受煎熬,在天上卻沒有痛苦;在世上苦苦掙扎,在天上卻沒有絲毫掙扎。你我或許會問上帝為什麼接他們回天家,然而他們卻用不著問。他們明白得很。此時此刻,他們正在上帝的同在中安息。……當地上寒氣逼人時,我們能寬心,因為知道我們所愛的人正在神溫暖的懷抱中。當基督再來時,我們也要擁抱那雙手臂。」(From「恩典時刻」,校園2002出版,原文刊登在「當基督再來時When Christ Comes」一書)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06  20120115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六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15那卻怎麼樣呢?我們不在律法之下,而在恩典之下,就可以犯罪嗎?絕對不可!16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自願作奴僕去順從人,順從誰就作誰的奴僕,或作罪的奴僕以致於死,或作順從的奴僕以致於義嗎?17感謝 神,你們雖然作過罪的奴僕,現在卻從心裡順從了傳授給你們的教義的規範。」(羅六1517
主題:【不再作罪的奴僕】
以前,只要到了週末的前夕,我就會把它規畫為放輕鬆的時間,好好看個一部電影。工作了五天,應該是犒賞自己的時候,自由一下,釋放一下,無拘無束一下。所以,即便是熬夜看影集,亂了點生活作息,也覺得無傷大雅。不過,長期下來,我發現自己根本就是在作罪的奴僕,好像敬虔的過了六天的生活,就得向罪去報到一下,讓牠摸摸我的頭、捏捏我的鼻子、摟摟我的腰。
這並非可不可以看電影的問題,而是要觀察它的後續影響力。若是每次在紓解一下之後,帶出的是滿腦子罪惡的思想,那我們肯定是作了罪的奴僕了。趁早改掉這個習慣,以免到了惡性循環的時候,難以撼動這堅固的營壘。
保羅加以註解的是:「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自願作奴僕去順從人,順從誰就作誰的奴僕,或作罪的奴僕以致於死,或作順從的奴僕以致於義嗎?」(羅六16)面對自己的「生活意願」,我們該負全責。是自己願意順服罪來牽著鼻子走呢?還是下定決心切割罪的纏累?
鄺健雄牧師說:「信仰的生命是改變的生命。」我們「在恩典之下的人,絕對不可繼續故意活在罪中!」(羅六15
首先,我們必須相信在神的大能下,改變是有可能的。作家路卡杜深信:「神的全能意味著,與其陷入自身的軟弱,你其實還可以學習改變思考的角度。如果上帝能夠使高山形成,讓太陽在軌道上運行;能夠分開紅海,吹乾海床,讓整個國家的百姓越過,難道祂就無法改變你的個性?」
其次,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華倫魏斯比深切的感受到:「過去如慕迪和司布真般的偉大人物,他們的成功是在於把屬靈的生命根植於上帝的話,讓上帝作祂那時想作的工。」(「上帝不匆忙放緩腳步的祝福」,天道2001出版。我鼓勵大家用盡你所能的去買這本小冊子來精讀。)屬靈先賢們「之所以有能力在公開事奉上獲得極大的成就,乃因他在與神的內在靈交上花了極多的時間。」(「學屬靈偉人的榜樣」,橄欖1988出版)
最後,我們要敏銳於聖靈的聲音,並且順從祂的引導。馬克吐溫告訴我們:「不是對聖經不明白的地方令我困擾,而是我所了解的聖經叫我不安。」當聖靈提醒我們、催促我們、攔阻我們時,我們需要謙卑的降服祂的帶領。祂帶領我們該休息時就去睡覺、該去聚會時就直接前往教會和團契、該安靜默想時就不要開著電視音響對耳朵疲勞轟炸……
過去,我的生活常常「吃重鹹」,要就轟轟烈烈服事,要就放蕩縱情生活,這種極端過日子的方式並不健康。過了四十歲,我才慢慢體會到平淡的甘甜,許多經典熱門電影沒看也無所謂,膾炙人口的連續劇不曉得也照樣活著,流行音樂無法琅琅上口一點也不羞恥。除了錯過我與天父的靈修時間,其他並沒什麼好可惜的。
再兩天就放寒假,我們要怎樣過假期生活呢?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05  20120109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五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2我們也憑著信,藉著他可以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以盼望得享 神的榮耀為榮。3不但這樣,我們更以患難為榮;知道患難產生忍耐,4忍耐產生毅力(和合本:老練),毅力產生盼望;5盼望是不會令人蒙羞的(現中修訂版:這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神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把他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裡。」(羅五25
主題:【在患難中歡喜】
耶穌並非要我們做一個受虐狂。但我們一定要對患難有正確的認識和對的因應之道。
我們的主曾明確的警告門徒:「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十六33),保羅也同樣的警示我們:「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既是如此,基督徒面對這些苦難時,當用何種態度呢?我們若能了解到患難的背後「有神的美意」,或許就能歡歡喜喜了。按照斯托得的分析,至少有三大理由(聖經信息系列:羅馬書,校園1997出版):
首先,「受苦是通往榮耀的唯一途徑」。耶穌如是,保羅也一樣,「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英語有句話說:No pains,no gains.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成功的人士,是不曾嘗盡失敗滋味的。
其次,患難「亦會使人成熟」。我們若有正確的態度,「不發怒、不埋怨,患難也能多結果子。」沒有患難,便無法學習忍耐,因為患難是忍耐的學習環境,有患難才有需要忍耐的事物。而且,經過忍耐的陶冶,才會生出老練的特質,這是「經得起考驗之人的品格」。然後,發展出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盼望」,我們可以安心的把自己的現在和將來,放在全然掌權的神手中。
最後,我們會體認到「患難是訓練信靠神愛最理想的環境」。因為確信對神的「盼望不會令我們失望」(羅五5),所以我們能夠將榮耀根植於神不變的愛。「盼望不會撇下我們的原因,是神絕不會撇下我們。祂的愛永遠不會把我們拋棄。」
任何談到以上論點的人都不應該止於紙上談兵,好像說得簡單,實際上卻困難重重,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箇中冷暖。我並不想打高空,說些五四三無關痛癢的話題,實際上,我的苦難一直是現在進行式,特別在事奉主的道路上我算是「格外勞苦」(林前十五10),不過我相信在聖靈保惠師的保守下,這些經歷必叫我更堅強。但願我能結出更多果子,歸榮耀給神!
歡喜快樂吧!我的學生最知道我內心的喜樂,雖然我的服事很少被教會祝福,但我並不會成天苦哈哈的哭喪著臉。上過我的課的孩子都知曉,我每天如何以喜樂的心感染他們,甚至同事們也常常不斷詫異地問我:「為什麼你總是活力充沛、滿面春風、愉快不已?」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我心裡的力量,阿們!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04  20120108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四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2亞伯拉罕若是因行為稱義,就有可誇的,只是不能在 神面前誇口。3經上怎麼樣說呢?『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羅四23
主題:【因信稱義】
「總想要做點什麼」,這樣的心態持續在人們心中,為的是要平衡自己對恩典的虧欠。
能夠熱心服事神當然好,不過若是在事奉主的過程中遇到攔阻,我們應該還是可以因信稱義。
今天早上,看見一篇靈修短文:「上帝是一位了不起的觀察家。祂知道什麼時候你有機會散布謠言卻閉口不說。每一次當你向陌生人打招呼,或到醫院、監獄探訪,祂都注意到了。每一個因品德、信念和勇氣,而在暗中所行的事,全知的天父都一一在現場察看。」(路卡杜)這樣的信息震撼我心弦深處。
我想我必須暫時全面性的退出與教會的熱切互動。免得我心中不斷地積蓄苦毒、充塞怨恨,我不希望自己口裡所出盡是論斷與不滿,這著實讓我這半年來脾氣暴躁不已,心靈安息不下來。
有更多神所呼召我要去做的事等待著,不是嗎?那是我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更有意義的事、更有價值的事、可以存到永恆的事,以及神所喜悅的事。
於己,深度的靈修、更廣的禱告、嚴謹的讀經、安靜的默想,都是我們生命喜樂的源頭。於家人,親密的互動、時間的投入、溫柔的對待(被我們最粗暴攻擊的受害者常常是家人)、體貼的照顧,何況家人都還沒信主呢!於工作,關愛學生、友善同事、專業成長、忠心職守,這絕對是神聖的事奉。於世人,見證生命、熱情宣教、盡心把福音傳出去,持續遞出一杯涼水給乾渴的小弟兄,幫助需要扶持的周遭鄰舍。
我只是不想再插手干涉教會的運作(那一天,每個人對主都有該交的帳),我只是讓自己低調的出入教會,不再有自以為是的建議和意見。而且,我相信神是活著的神,祂照顧教會的能力絕對比我高強千萬倍。
要對神有信心,心才能平靜下來。
「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八10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03  20120107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三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17和睦之道,他們不曉得,18他們的眼中也不怕 神。』」(羅三1718
主題:【和睦之道】
耶穌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除非我們一起活在神的國度中,否則「和睦」將是遙不可及的事。馬可也記錄了我們的主所強到的重點:「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可九50)若是沒有屬靈的生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不會有真正深度的和平的。
和睦絕不是表面上的客客氣氣,事實上為了真正的和睦,有時我們還得採取一些不得已的必要措施呢!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建議即是:「倘若那不信的人要離去,就由他離去吧!無論是弟兄,是姊妹,遇著這樣的事都不必拘束。神召我們原是要我們和睦。」(林前七15)這樣的「分裂」是為了要更合一:合一必須以真理為基礎,否則將是可怖的大災難(創十一19;出三十二14;徒十八12)。
另外,我們一點也不需要寄望和「眼中也不怕神」(羅三1718)的人奢求和睦,因為「他們根本不曉得和睦之道」。若是有人因為和同事相處不融洽而耿耿於懷,只要省察自己是否「對得起神」,就不必非得鄉愿於人不可了。
「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8)是求諸於己,而非訴諸於人。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02  20120105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二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28因為表面上作猶太人的並不是猶太人,在肉身上表面的割禮也不是割禮。29唯有在內心作猶太人的才是猶太人;割禮也是心裡的,是靠著聖靈而不是靠著儀文。這樣的人所受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而是從 神來的。」(羅二2829
主題:【由內而外的生命】
若不說出來,很少人知道我身上的行頭不是來自他人的贈送,就是出自路邊攤和夜市的促銷商品。外表並沒有降低人們對我的評價,只有我內在的生命是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論話題。
有些朋友勸我:「早早去讀個神學院吧,這樣對你的傳道地位會比較有幫助,而且日後你若退休,也容易去找個職業第二春。」還好,這從來不是我所在意的。能在傳福音的崗位上事奉神是我相當大的榮耀,我一點兒也不在乎這事能否為我供養生計,或者以此來建立自己的事業。事實上,我的規畫是希望在退休後能作個自由傳道,四處巡遊佈道,以口傳揚,或用筆寫作的方式牧養一些神的百姓、為耶穌的福音作見證。
我很感謝主的是,身為一個公務人員,只要聖靈保守我不偏離主的道,我大概可以在退休後無憂無慮的按月領到終身俸,不僅充足有餘,而且活得越久領得越多(有人笑稱,我們只要鼻子還能吸空氣,就有錢可領)。換個角度看:領公家的錢,作神國的事工,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如果我不主動表明身份,在很多事奉的場合,許多人聽完我分享的信息後,通常會直接稱呼我為「牧師」。他們牧師前牧師後的叫著我,似乎意味著我在他們心目中的「身份」。我雖然不敢因此自承這職稱,但有時候我也無法對每一個人一一解釋說分明。我想,神若許,或許有一天會讓我以平信徒的基礎被按立成為牧師,更方便做主的工。
保羅一直不希望我們與神關係的連結僅止於外在表面,以為只要承襲著民族的血統,或家族的遺傳,就可以領到進入天堂的門票。同樣的,我知道自己絕對無法只靠著神學院的畢業證書就把神國的事工做好,一個忠心、良善,又有見識的僕人,是生命不斷歷練的結果。
我雖然不曾被認證過,也很少有牧者的背書,更沒有拿得出來的學歷證明。但我相信,只要我繼續在聖靈裡預備自己,繼續下苦工研讀神學書籍,繼續在生活周遭服事需要幫助的小弟兄,繼續認真勤奮在小教會小團契傳福音,神一定能繼續使用我成為多人的祝福。
榮耀歸給神。


從羅馬書看見神的愛N.01  20120101
閱讀經文:羅馬書第一章(新譯本聖經)
金句:「9我在傳揚他兒子福音的事上,用心靈事奉的 神,可以作證我是怎樣不斷地記念你們,10常常在禱告中懇切祈求,也許我可以照著他的旨意,終於能夠順利地到你們那裡去。11因為我很想見你們,好把一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使你們可以堅定;12也使我在你們中間,藉著你我彼此的信心,大家一同得到安慰。13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好幾次預先定好了要到你們那裡去,為了要在你們中間也得一些果子,像在其他的民族中間一樣,可是直到現在還有阻礙。14無論是希臘人或是未開化的人,聰明的人或是愚笨的人,我都欠他們的債。15所以,對我來說,我隨時都願意把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羅一915
主題:【在傳福音的事上】
年終歲首之際,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開始新的一年?我們又要以怎樣的生活來過未來這一年?
智慧書告訴我們:「沒有異象(或譯:默示),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箴二十九18
我這幾個禮拜過得相當充實,因為主的呼召在我身上賦以榮耀的任務,大使命讓我們不得不以虔誠敬畏的心過活。(未來的幾個星期可能更精彩,請為我代禱:1/26擔任學校總導護、1/912作學期末成績、1/13白天帶學生去戶外教學看黑面琵鷺和參觀史博館、晚上要主持學校尾牙的望年會、1/14選務工作、1/1724大陸宣教之旅、1/2728高中靈修營會培靈事奉、1/29到苗栗分享主日信息。)
今年,我接受嘉義地區一個教會的邀約,有一年的時間要與之同工建造神的家,希望藉著每個月一次到他們當中分享在主裡的領受,能更多的將福音傳揚出去。我想這樣的事奉,對我自己生命的成長將是一大幫助。
除此以外,在我比較空閒的寒暑假期間,聖靈也將安排我到幾個教會和營會傳講耶穌基督的真理。如此,乍看之下,我這一年的生活應該會是豐富無比了。
被迫離開最愛的青年服事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壓根兒想不到自己會在短短的兩年時光就得向他們說再見,我以為一粒麥子埋下去就會是一輩子的,在我的估算內至少這是我人生最後黃金十年的落腳處。神卻使用一些「阻礙」(羅一13),催促我繼續往前走。
聖靈在這個階段不斷地勉勵我:「要堅強。」透過三篇文章(詳參附錄)甦醒我的靈魂,祈求使人有盼望的神也能藉此讓諸君得著活潑的生命。
不要怕那些外在的打壓,「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王下六16)「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因亞述王和跟隨他的大軍恐懼、驚慌;因為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大。」(代下三十二7)包括你我在內的任何人都應該相信「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警告,只要我們繼續行走神所喜悅的道路,神總會做祂該做的事,並且保守我們穩到彼岸。
信主這二十多年來,神從未「在傳福音的事上」停止呼召我。祂差派、祂開路、祂同行、祂做工,祂「是阿拉法,是俄梅戛;是首先的,是末後的;是初,是終。」(啟二十二13

附錄一:
菜根譚                 石梅林
蘇軾是一位反向思考能力很強的作家,一生長處困厄,不斷被貶,卻靠著反向思考為自己找到出口,獲得精神上的超脫,並留給世人許多文學珍品。例如他的<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荷盡」、「菊殘」的衰頹景象,蘇軾卻視之為「一年好景」,並以「最是」來加強語氣。景之「好」,在於繁華落盡後回歸本色的單純之美,那些喧囂的、爭妍鬥豔的,都不能持久。造物者在秋末冬初之際,仍留有點點黃綠,裝飾逐漸淨空的大地;仍散發酸酸甜甜的果香,供人品嚐橙橘多汁的美味。讀書人若能體察造物者的本心,便知道歲末不是一片死寂,大地仍蘊藏生機,即使命運多舛,或將逢日暮之年,仍應自我砥礪,嘗試開創另一番作為。  (作者為高雄大義國中老師)
附錄二:
讀者就是領袖           華倫魏斯比
下次你拿起任何一本聖經英譯本時,都該為丁道爾(William Tyndale14941536)的一生與服事感謝神。丁道爾為英譯聖經的工作鋪好了路,為完成這事工,他需克服的困難十分艱巨,且甚至附上了生命的代價。他遭遇過海難;曾遺失過寶貝的手稿;英國國教(The Established Church)派人追捕、逼迫他;特務人員不斷地搜索他;甚至警察也突襲他印聖經譯本的印刷廠;一些「朋友」背叛他;最後丁道爾於一五三五年在比利時被補,翌年被處以絞刑,後又置於火刑柱上焚燒。
我引用這些事實的理由,乃是準備引證丁道爾在獄中所寫的一封信之要點:我奉耶穌的名懇求閣下,如果我必須留在這兒過冬,閣下就請主教的特別助理(The Commissary)大發善心,將其所擁有而原本屬於我的帽子還給我;因為在這寒冷的氣候裡,我的頭非常痛。此外,再還我一件外衣,因為我現在穿得非常單薄。如果他願意還,還有一件毛衣在他那裡。然而,最要緊的是請他將希伯來文聖經、文法及字彙一起還給我,好讓我能作一些研究。
每一位聖經讀者看到這裡,立刻會從這個請求聯想到使徒保羅向他親愛的屬靈兒子提摩太提出的請求:「我在特羅亞留於加布的那件外衣,你來的時候可以帶來,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提後四13
我們不知道那些書是保羅渴望想要的,但確知那些書對他非常重要,那些書很可能包含舊約聖經中某幾卷書;不論怎麼說,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保羅與丁道爾都需要那些書作伴,以抒發受審判與可能處死前的時間。
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曾對保羅的請求下過中肯得評語:
他已得到默示,然而還是需要那些書!他至少已傳了卅年的道,然而還是需要那些書!他已親眼見過耶穌,然而還是需要那些書!他比大多數人有更豐富的經驗,然而還是需要那些書!他曾被提到第三層天,聽見隱祕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然而還是需要那些書!他已經寫下新約中的大部分書卷,然而還是需要那些書!
我多麼盼望今天大多數的信徒也能像他們一樣,對那些書信懷有相同的渴慕。
數年前,一家美國造紙公司(American Paper Manufacturing Company)在各大雜誌上刊登了一系列廣告,而每一則廣告都有相同的標題:「請派一位能閱讀的人到我們這裡來!」最近幾年,「讀者就是領袖」的口號已經出現在很多場合。不過,某些上帝的子民並未獲得這些信息。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鼓勵讀者花些時間來閱讀優良書籍。
畢竟,閱讀對人的思想就像飲食對人的身體一樣重要;它可以供應養分,促使思想更加成熟。我在某處曾看到這樣一句話:「思想的成長是在於它所吸收的,心靈的成長則在於它所付出的。」很多人因疏忽可供閱讀的新知,而使思想遭到飢餓的危險,他們想服務別人,但却沒有東西可供應給人。
我們的神是真裡的神。「祂是磐石,祂的作為完全……是誠實無偽的神。」(申卅二4)神將真理放在創造之中,因而使科學與工程成了可能的事。祂的兒子名叫「真理」(約十四6),聖靈就是「真理的聖靈」(約十四17)。我們絕不懼怕真理,因為所有的真理都是來自神,並引導我們到神那裡。「你的道就是真理」(約十七17)。神使人重視並運用真理。祂給我們思想的能力,並且盼望我們運用它,祂使無知得不到報償,甚至警告我們不可相信屬世的智慧。數年前,當我還是個讀大學的年輕基督徒時,約翰生博士(Dr.Torrey Johnson)建議我:「盡你所能地學習,然後把它獻給主,並為耶穌使用它。」於是,我盡力實踐這個智慧的建議,並與別人分享。
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神著作了一本書—聖經。我們也要面對這個事實:祂將牧師賜給教會(弗四11):「善於教導」乃是身為牧師的重要資格之一(提前三2)。當然,善於教導也暗示了善於學習。然而悲哀地說來,很多牧師都不喜歡讀書;結果,自然不會有成長。當然,他們的信徒不會成長,教會也不可能興旺。我曾對一位邀請我去講道的牧師說:「你有一個優良的圖書館。」然而他卻回答說:「是的,我真希望有時間來利用它。」
讀書並非是一個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要找時間及利用時間去做的動作。我們總是找時間作一些以為重要的事。神給我們每個人一天廿四小時,如何使用這些時間正反映出我們生活中的優先順序。如果你一天只花三十分鐘去認真讀書,那麼一星期內你至少能讀完一本書。當我出外旅行時、去看醫生時,任何需要等待的地方,都會帶一本書(甚至等飛機起飛的那段時間就夠你利用來寫書)。在診所裡,我寧願閱讀一本優良的基督教書籍,而不願去翻弄那寫過時的雜誌!
有人會說:「我不是讀書的料子!」然而我無法確知什麼人才是好學生。你可以確定我並不是鼓勵任何人去做一個象牙塔裡的隱士、與現實生活隔絕者,以及讀書讀到髮白氣衰的人。事實上,沒有專門作學生的人,因為各行各業、任何人等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本書的許多讀者都在認真的學習聖經,因此他們能駕馭其他書籍;因為聖經知識比大學教育重要得多。如果你已學會如何使用聖經,才能精通任何一本其他的書。
而現在正是我們放棄空洞理論,為了學習與生活,開始認真閱讀書刊的時候了。你絕不可低估一本書的力量。依然某位權威人士的說法,希特勒的「我的奮鬥」(Hitler,s Mein Kanpt)一書中的每一個字,就等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百二十五條生命!
我們應該讀些什麼?當然,最好是閱讀聖經以及有助我們了解聖經的書籍,同時也要閱讀能輔助我們進一步事奉主的書刊。不過,除此之外,還要閱讀有益於建立幸福生活與家庭的讀物—偉大基督徒的傳記、經過時間考驗的古典名著,以及我們總是有意躲避而能擴展我們思想內容的書籍。
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向各位介紹基督教讀物中最佳作品,鼓勵各位走向自己的書架、教會圖書館、離你們家最近的基督教福音書局,或是向朋友借一本自己常有心想讀的書—現在就開始吧!
請記住,讀者就是領袖。
附錄三:
困境與抉擇        清大動機所 彭明輝教授
人生最艱難的事,恐怕莫過於面對困境而不氣餒,以及面對艱難的抉擇時,能夠心平氣和地做出清晰而明智的決定。但是,這兩件事之所以艱難,其實完全只是因為我們誇大了人生偶然際遇的重要性。假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生的真相,從來不會因為生命裡偶然的際遇而有重大的改變,面對困境與抉擇的能力,將會簡單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有次清華電台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許久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這是怎麼一回事?我的兩個孩子國中成績都沒有到「就算失常也穩考得上」的程度,但是我和兩個孩子卻都不曾在聯考前夕真正地焦慮過。這又是怎麼做到的?在這篇文章裡提供你幾個秘訣。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就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地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需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得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一向不被看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廿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可是,聯考真的意味著什麼?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僥倖考上的人畢竟仍舊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地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同樣的,今天唸清大動機系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唸成大機械的人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得好?仔細比較甲和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中止或增減」。聯考排名只不過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的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斷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地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該得的遲早會得到,不該得的不可能長久保有。我們唯一該關切的是自己真實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所無法剝奪的),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楚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勤勤懇懇地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唸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唸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兩年,才決定要唸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卅四歲才整裝出國唸博士。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唸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眼裡看著別人欣羨敬佩的眼光,心裡卻只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那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曾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剛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傳奇性的人物看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只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過數篇論文。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其間七年的時間我從未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象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作悲喜。可是對我來講,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廿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地問我:「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你唸研究所時會比別人更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可是,假如我先唸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唸大學時一樣茫然,因此唸得不甘不願的。」「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可是....」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對話的感慨。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廷,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後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要改回到「朝四暮三」。先工作或先升學,其間差異就有如「朝四暮三」與「朝三暮四」,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得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那個都一樣,惟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愈小,越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地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如果看得夠遠,人生長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那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考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道:「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我只能這樣回答:「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種可能: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它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它。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需感到遺憾。不是嗎?」人生的路那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唸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說也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也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努力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所不曾努力累積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後該得的不白少你一分,不該得的也不白多你一分。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往藝術中心的路上碰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的研究上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起我就不曾放棄過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去涉獵任何課外的知識,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來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算計外在的得失,只安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科學的關懷,會持續一生去探討。事實單單純純地只是:我只在乎每天廿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有人問找,既然遲早要唸博士,當年唸完碩士就出國,今天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從不這樣想。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人生長得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這卻又是大部份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台訪問找:「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做「困境」的境遇,我都只當做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剛服完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致於低得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唸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得很充實,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二歲才要出國,而大學同學正要回同一個系上任副教授,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的要求有多嚴),卻不曾為此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地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瞭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長久持有。假如你可以分享這些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將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