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手冊】
認識我們的教會
盡心愛神W愛人如己
敬拜真神、領受真理、合一團契、福音宣教
地 址:
電 話:
E-mail:
教會網頁:
|
教會沒有印製週報,因此每個第一次來我們教會的人
可得到這一本介紹教會的手冊,認識我們。
上表是教會的必要讀經進度,是基督門徒每天的「食物」。教會的主日崇拜會配合此經文,分享當週的講台信息。盼望我們除了禮拜天來教會與弟兄姊妹們一起敬拜主之外,更能重視每日與主連結的時間,唯有與聖靈親密的相交,信仰生命才能得到充分的牧養。鼓勵大家,每天寫下一點「靈修筆記」,見證自己奔跑天路歷程的成長記錄。
【教會主日禱告會】
09:30~10:00禱告會—公禱20分鐘,個人安靜默禱10分鐘
【主日崇拜程序】
10:00~10:30以頌讚詩歌敬拜神—慶賀、唱詩、禱告、啟應
10:30~11:30以聆聽講道敬拜神—信息、筆記、回應、祝禱
~可自由散會離去~
11:30~12:00以團契關懷敬拜神—代禱、陪談、問候。也可相約去用午餐、互相家庭探訪,或者共度一休閒下午。
【報告】
教會沒有製作週報。
若有特殊需要或消息,將公告在教會網頁中。
【奉獻】
教會不收奉獻。
基督門徒應該:
誠實納稅。
關顧身旁的弱勢族群。
行有餘力可慷慨捐款各個福音宣教機構。
【教會開放時間】
星期日~六: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是教會上班時間)。下班後要好好享受家庭親子時光,歡迎您常來教會坐坐、聊聊、閱報、下棋、飲食、運動、K書
將這裡當成大家休閒的好地方,把教會當成社區活動中心
歡迎您多來教會「過生活」
【教會週間聚會】
1.歡迎每個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夫、已退休人員、尚未就學的孩童,白天常常來教會「過生活」。
2.教會沒有週間和晚上的聚會:鼓勵所有上班族,白天殷勤工作,下班後充分休息、陪伴家人、烹煮晚餐、參與家事、閱讀書籍、運動散步、靈修研經、建立家庭祭壇。
3.鼓勵基督門徒在職場建立「辦公室團契/小組」:這是落實「關懷鄰舍」的最具體方式。
4.懇請每一位基督門徒在您生活的所在地發光作鹽: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見證,我們的工作就是我們的事奉。傳福音最有果效的實踐就是讓周遭的人看出我們是怎樣的一位基督徒—我們以此榮耀神、領人信耶穌,或以此羞辱主名、絆倒未信者。
5.「好撒馬利亞人」行動:好好愛那「看得見的弟兄」,就是對神最好的愛之表達。給一杯涼水給口渴的人,就是真正服事耶穌。事奉主是「從教會走出去」,不是「來教會聚會/參與事工」。讓我們效法「耶穌草鞋走四方」。
【門徒訓練】
我們教會的「門徒訓練」方式不是在週間開辦更多的聚會與課程,或是事工的參與和職務分配,門訓著重的是:
1.要求養成靈修生活習慣:基督門徒每日都要讀經禱告,分別為聖親近神,和耶穌有親密關係,時時與聖靈相交。懇請每一位神的子民,謙卑的建立穩定的靈修生活習慣。若能試著寫下「讀經日記」,更好。讓神的話引導你的做人處世。
2.建立家庭祭壇:好好委身家庭事奉,每週有家庭禮拜,讓家被聖靈充滿,成為真實愛的團契。每一個基督化家庭都是每一個社區的祝福,是神彰顯榮耀的地方,是鄰舍間福音的出口。
3.在工作上榮耀主名:我們「奉差遣」成為耶穌的門徒,我們「被呼召」在職場上發光作鹽—殷勤工作、專業負責、忠於所託、關懷同事,這就是實踐神的「大使命」。
4.過簡樸的生活:這是耶穌在世的生活榜樣,也是基督門徒的生活準則。要簡單、要勤儉、要樸素,不要過奢華的日子,勿浪費奢侈、放縱情慾、沉迷物質享樂、追求世界慾望。
5.靈性操練:世人看見的是聲望,神認識我們的是品格。唯有靈性生命的成長,才是門徒訓練的真實果子。活出耶穌登山寶訓的教導、結出聖靈果子的品格。不在道德修養上落人口舌,不可驕傲自誇、鬥爭異己、獨裁權謀、好色淫亂、違法亂紀、傷風敗俗、忌恨苦毒、貪污黑心、結黨營私、敬拜瑪門。
【遵守大誡命,實踐大使命】
為了教會全體的好處,教會要戮力「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為了教會全體的好處,教會若走偏了主的道路,有異端的傾向,請用聖經的真理扭轉教會的方向。
為了教會全體的好處,當教會領袖言行舉止有偏差時,請用愛心說誠實話,務必竭力規勸,必要時請不吝用聖經敲他們的頭。
為了教會全體的好處,若教會領袖驕傲狂妄、剛愎自用、不容諫言、結黨紛爭、剷除異己、沒有恩慈、缺少恩典時,請用盡一切辦法讓他們卑微柔和,放膽奉耶穌的名給他們一記當頭棒喝,潑幾盆冷水清醒他們。必要時直接用法律命令他們停職自省。
讓我們在這末後的日子裡,謙卑學習「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我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我們要「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我們需要用耶穌的眼光,以永恆的角度看事物:在主要的事上尋求合一,在次要的事上允許自由,在所有的事上以恩慈相待。切記:耶穌愛您,直到永遠!願上帝祝福您:身體健壯,靈魂興盛,凡事順利,主恩滿溢!
【不可使誠實和慈愛離開你】
【教會(一)】
我終於有負擔要寫一本書了,書名是:「教會—神給我的教會異象」。(希望五年內能完成此書。)
我聽了好多主內肢體的訴苦:「在台南真的找不到一間可以去的教會。」許多人「走投無路」,只好無奈地悶待著,或者繼續走馬看花更換教會,或者下定決心不再去教會。
(面對這類的抱怨,毫無憐憫心腸的牧者會指責他們:「你們根本是一群難搞的信徒!」而謙卑有愛的領袖則會反躬自省:「我們實在要好好檢討。」)
是教會並沒有被福音轉化,還是神太無能,耶穌的福音改變不了教會嗎?
【教會(二)】
美南浸信會年議會主席霍金斯說:「我們必須重新發現教會在聖經上的『傳統』。在歷史上,教會也許從未如此努力要與文化接軌,卻在這麼做的時候變得那麼不相關!」
教會是個「在世界」,卻「不屬世界」的群體。
在正本清源的過程中,我們最需要矚目的是:教會應該「是」什麼,而不是應該「做」什麼。確認我們是誰,遠比訂定我們的所作所為更優先緊要。畢竟,我們的所是會決定我們的所做。
讓我們參考一下約翰派博的話:「令人驚訝的是,使徒保羅將基督徒在當地的聚會描述為『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徒二十28)這就將教會生活、健康與宣教的重要性提昇到最高的地位。我們正在面對的是用寶血所買贖的一群人。關於教會,我不想要人的想法,我想要知道神的話語。今天,很少有人更多或更好地思考什麼因素使得一個教會是合乎聖經的、健康的。」
教會應該單單為著神的榮耀和拯救失喪靈魂而認真擔負起責任。
【教會(三):工作狂】
基督徒每週要去教會幾次才算敬虔?
一般牧者常以「委身教會」來要求信徒獻上自己。這些牧者認為「委身基督」太籠統,「委身教會」才算具體明確。因此,需索無度的要求就傾巢而出:加入細胞小組、趕場早晚禱告會、排定各項事奉、修習門訓課程、接任同工職務、動員福音行動、出席大小特會等。所有的活動皆以事工為導向,關注的焦點只在「教會的成長」,而不是「教會的健康」—明顯的記號是,不喜樂、匆忙、急躁、脾氣差、不得安息,信仰表象化。
這類的教會,在很有「屬靈企圖心」的牧者帶領之下,信徒常疲於奔命的參與事奉活動,分身乏術的出席各項聚會,把「忙碌」詮釋得淋漓盡致。而且,牧者的關愛眼神經常停留在這些配合度很高的同工身上,把更多的事工委請交託他們,讓在前的繼續在前,在後的繼續在後,忙碌的更加忙碌,爆肝的繼續瘋狂工作—這樣才是委身教會的門徒啊!
(當然,就物以類聚的原則,這類教會裡充滿了高比率的工作狂,天生勞碌命的人在此如魚得水,熱血交融相得益彰,寧願燒盡不願銹壞。)(但事奉的報償不是更多的事奉,而是更大的事奉。太二十五14~30。)
在世人眼中,這樣的教會根本沒有給出耶穌基督的福音。福音沒有真實進入到屬神百姓的生活層面:信主的夫妻一樣爭吵得很厲害、教會內權力鬥爭不少於現實社會、基督門徒的兒女行為乖張桀傲、神的百姓暴躁沒有安息。我們的工作專業能力、道德品格表現、鄰舍人際關係、家庭親子生活,都被拋在一旁,只為了成就教會推動的各項事工。
(下班後到教會當夜貓,上班時在職場當熊貓。長期睡眠不足,工作表現委靡不振。)
一般牧者只在乎上週聚會怎麼沒看到你?卻不太在意我們生命與神的關係如何。
【教會(四):懶惰蟲】
相對於工作狂,鐘擺的另一端是「懶惰蟲教會」。
這類教會不思長進,懶散安逸,既不發光作鹽,也不榮神益人。長期在自私自利的心態中,「互相尊重、彼此相愛」。沒有使命、沒有意象,沒有宣教、沒有佈道,沒有增長、沒有復興、沒有人信主受洗。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他們的牧者講台信息:平淡八股、陳腔濫調、不斷炒冷飯。牧羊人在神的話語上怠惰懶散,羊群屬靈生命必定乾扁消瘦。
(奇怪的是,每個牧師既然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在講台上傳遞信息,為何不在「專業上」成長呢?必修的演講技巧在哪裡呢?至重要的講稿布局不見了!視聽媒體輔助教材被擱置一旁。基本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聲音、語調、手勢、表情、肢體動作,都不能被忽略。)(要嘛,就承認自己沒有先知講道的恩賜,興起適合的配搭同工;要嘛,就趕快謙卑學習,操練必要技能。不要既想站講台,又分享不出東西來。)
一九九三年,作家兼神學家大衛威爾斯(David Wells)在訪查了七所神學院後,有一段令人悲哀的報導:「這些神學院的學生都不滿意現在教會的情況。他們認為教會已失去她的異象;他們也期望從教會得到更多的供應。」而威爾斯也同意:「學生的期望和判斷是恰當的。其實,唯有當我們經歷他們那樣的、神聖的不滿足,我們才能種下改革的種子。當然,單單不滿足是不夠的。」
我等待「教會更新」已經過二十年了,人生還有幾個二十年?教會不改革,禱告只是推托之詞—不改革的最佳藉口:「多禱告就好」。去年底剛過世的前輩滕近輝牧師曾說:「有努力與方法而不祈禱,是人本主義;祈禱而無努力與方法,是屬靈上的不負責任。」教會如此長期苟活賴命,有些事我們只好自己來做了—十六年前,台灣校園團契總幹事早已對我曉諭了。(他明白向我承認:不要期待「這艘航空母艦」會轉向,你的理念很好,但只能由你親自執行。)
日本暢銷系列小說「池袋西口公園」作家石田衣良,近日來台,鼓勵年輕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不要放棄、不要隨波逐流,能決定自己價值的人還是自己。」「茫然地等待別人發現自己價值的人,最後一定會成為別人的獵物。」
【教會(五):傳道人的生命】
教會的成敗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傳道人的生命」。傳道人的生命怎樣,決定了教會的興盛衰亡。這道理千古不變。
神早已定意要藉著教會彰顯祂的榮耀,若是教會使之黯淡無光,主要的因素絕對是傳道人的生命使然。
耶穌曾經稱讚,一個好的僕人必須有忠心、良善,又有見識(太二十四45、二十五21)的特質。
先不說有見識(這種牧者實在太難找到了),光是要傳道人忠心和良善就非常不容易。我遇過心胸極其狹隘的牧者,神真的無法透過他有所作為;我也遇過滿口謊言的領袖,讓教會嚴重受虧損。牧師沒有愛心,終日敲打鳴的鑼、嚮的鈸(林前十三1),吵吵鬧鬧,毫無寧日。
不合用的器皿只能被主丟棄一旁,被人踐踏(太五13)。盼不到「好牧人」,信徒引頸企盼的只是「何時這個牧者要退休?」「何時這位傳道人任期結束?」這樣的教會不可能復興。
曾聽過一個讚詞,使我心很嚮往:「看見周聯華牧師站到台上,他還沒開口,我們就打心底被他折服。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篇極有力量的信息。」唯有真實的生命,才能印證教會所傳的福音。
「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0~21)我們或許是沒有才幹的「木器瓦器」(一千兩 的才幹,就好好運用一千兩 的資金),但只要是潔淨的器皿,都可以被神充分使用。
(如果我是神學院的院長,我一定要好好把關自己的學生:除非能結出生命的果子,否則不給予頒發畢業證書。)
傳道人的敗壞是影響整個教會的敗壞,群體信徒都受虧損。傳道人的復興,是整體教會復興的指標。
切記,「在這根基上,有人要用金銀,或寶石建造;也有人要用木料、草、禾建造。到了審判的日子,每一個人的工程好壞都會顯露出來;因為大火將顯露並試驗每一個人的工程,使那真的品質出現。如果他所建造的工程經得起火的考驗,他就得獎賞。如果他的工程被火燒毀,他就虧損,而他自己卻會得救,像從火裡逃出來一樣。」(林前三12~15)
教會復不復興,端看傳道人的生命就知道。
【教會(六):上帝不匆忙(上)】
在學校教學現場,我已經長期驗證出:「功課越多導致成績越差」的理論。原來學生真的可以「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那麼教會呢?一個復興的教會真的得累死所有人才行嗎?
在台灣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幾乎所有「比較有模樣的教會」都是大家拚老命的結果—教會成員上下一心、齊力總動員,硬拚出來的。我想這樣的作為,來自「人的成份」可能比較大,聖靈不容易有什麼空間可以使得上力。
台灣教會不曾有過瞬間的大規模信主浪潮(徒二41、四4),不是嗎?
(一般商場上的業績成效真的可以透過拚命工作達成喔。)
既然台灣教會的增長是一步一腳印的結果,那麼,腳踏實地的慢慢走,能不能走出一條可行的道路?
我稍微比較一下在「台積電」和「谷歌」工作的性質:前者員工日夜勞碌、休假時繼續去加班的情形相當嚴重;後者鼓勵員工在遊戲中激發工作能量,給予天堂般的福利與極舒適的休閒環境。他們都是資訊業的翹楚公司,但除了同樣有大量金錢的報酬外,後者卻增添了工作的樂趣。王品飲食業的領導人戴勝益先生甚至在給員工非常優渥的薪資之餘,還制定他們的工作人員平常要有大量的休假時間之「規定」—去渡假、去運動、去休閒、去遊山玩水、去多陪陪家人。
芬蘭和挪威這兩個國家的人民是相當幸福的,當地百姓的平均工作時數是全世界最少的前三名,但是其生產力卻是全世界最高的前三名。喝下午茶,也能喝出工作績效哦!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創意無限、靈感泉源、身心平衡。
我不贊成某間大教會的主任牧師所說的:「倘若世人的上班時間是每天八小時,那麼我就要求自己教會的全職事奉人員每天至少要工作十小時。地上的有限股份公司都那麼拚命工作了,我們天上無限股份公司更要加倍努力,上帝配得我們更多的擺上自己。」這位牧師不僅要求部屬如此,更是帶頭「作榜樣」,長期把自己「埋」在工作堆當中。後來,他的婚姻和親子關係出了很大的問題,實在叫人不勝噓唏。這又是一個「教會萬歲、家庭破碎」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教會(六):上帝不匆忙(中)】
台灣教會千奇百怪的現象層出不窮:有些教會每週主日都會預備大量的塑膠袋,為了使用於信徒在聚會末了的「吐出穢物」活動;他們也購買了大量的薄毯布被,以備「推倒」尋求聖靈充滿的會眾;大量的公開方言操練、集體歇斯底里的敬拜模式、靈歌靈語充斥會場、知識的言語和圖像式的預言,神秘地對人徹底洗腦,試想著:這對慕道福音的朋友會產生怎樣的社會觀感?
唐崇榮牧師說:「五旬節的方言是要叫聽不懂『國語』的人聽得懂福音,今日的方言是在叫聽得懂『國語』的人聽不懂福音。」(徒二6~8)方言在教會若不用在傳福音,就是在炫耀自己的「靈命」。然而,這些靈恩派的領袖又說話了,為了塘塞「幾乎沒有翻方言恩賜者在其中」的窘相,他們稱自己的方言不是方言,而是靈語。在聚會中大量操練靈語,是為了催促聖靈趕快充滿整個會場。
不管如何,這些著重靈恩現象的基督徒,他們非常看重屬靈生命的外在表現,以至於常常蜂擁著「哪裡很靈,就往哪裡跑」。
(大甲媽祖廟比較靈?還是鹿港天后宮比較靈?)
我很難過一九九五年「貝里斯的預言」所造成的台灣教會傷害(或許也算是神在煉淨台灣教會)。以台北新莊「敬拜中心」教會為首的靈恩運動在當時達到高潮,集體變賣財產飛到貝里斯去,躲避審判(他們預言中國大陸會以武力攻擊台灣,我們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死亡)、等候耶穌再來的顯現(他們叫大家要逃、不必禱告、不必傳福音,因為這事已註定好了,一切都來不及了)。這樣的明顯謊言竟然可以在台灣教會席捲從北到南的許多善男信女。想不透,竟然有為數可觀的教會領袖響應其間?可見,我們的信仰神學基礎是何等脆弱!
【教會(七):上帝不匆忙(下)】
我發覺在神的國度裡,有些事情真的急不得。我們當然要趁著白日多作主工(約九4),但是面對「生命成長」的事,我們只能讓神作工(林前三6)—包括教會的成長。
我不得不承認,狄馬可的話讓我震驚不已:「從聖經角度來說,我們發現神的話語裡充滿了延遲賜福的現象。神,為了祂自己那不能預測的目的,考驗和試煉那些像約伯和約瑟的人、或像耶利米、甚至耶穌的人。約伯受試煉、約瑟被打和被賣、耶利米被囚和被嘲弄、耶穌被拒絕和被釘十字架,全都提醒我們,神的作為莫測高深,充滿奧秘。祂選召我們,基本上是把我們帶進一種信任祂的關係中,而非徹底瞭解祂和祂的道路。」
【學習寫靈修筆記】
大約十三年前,我所屬的教會「規定」:所有事奉同工都要撰寫「靈修筆記」,每週按時繳交,收齊後由牧師統一批改。這項「德政」因為我的愛妻當時是小組內的同工,所以也被要求必須執行這命令。她是個很容易順服權柄、又溫和良善的門徒,因此她二話不說地就開始了這段旅程—不過,她也同時「邀請」我,能否與她一同攜手行走天路。
我天生有「士人的風骨」,不喜歡被約束,卻肯為了陪伴愛妻的緣故,轉換態度,學習記錄靈修心得。想不到,寫起靈修筆記,這一下筆,就停不下來,一晃眼已經持續了十幾年。
我發覺,寫靈修筆記對我個人有三大好處:
第一,它記錄了我屬靈生命的成長歷程:翻開十幾年前所寫的,再對照今日所領受的,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若沒也當初的青澀,怎會有現在的一丁點兒長進。
第二,它建立我的信仰紀律:因為這是「每日的進度」(我必須說句公道話,推動「可行的」每日靈修進度,加上給予適當的靈修輔助教材,這實在是教會的真智慧),所以持續了我們天天親近神的習慣。神不再是星期日的神,我們天天都在敬拜主。
第三,我和愛妻把這些筆記視為將來分發給孩子的屬靈遺產,讓他們看看父母當年是怎樣追求神的。一個真實的信仰生命,才會帶出另一個真實的信仰生命。
其他的附加價值還很多,例如:從此我的講道事奉再也不缺「供貨來源」,因為日日都有所領受,又是按著讀經進度在進行,不論任何一卷書,我都花費時間查考研讀,再經過咀嚼、消化、吸收,總有源源不絕的啟示進來。(我要藉此勉勵所有傳道牧者,請盡量以「解/釋經講道」的方式來分享主日信息,不要偷懶,不要老是以主題式的證道恩待自己。要以信徒的靈命建造為念,讓基督徒能認識全本聖經的豐富信息。)
【教會(八):唯我獨尊的傲慢】
大部分的牧者都會宣稱自己的教會發展型態是最符合上帝心意的模式。尤有甚者,會獨尊自己:「除此之外,別無拯救。」落入一個高舉自己的極度傲慢中。
他們宣稱,只有透過小組聚會方式,基督徒的信仰生命才能完全;唯有家教會,才是正統的初代教會樣式;若非「小群/召會」,都不是真正的教會。夠傲慢了吧!
不論哥林多教會如何敗壞,保羅仍然稱呼他們是「神的教會」、「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林前一2)即便教會內部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問題,使徒約翰依舊勉勵勸告(啟二~三),而非全盤否定。
根據聖經裡的記載,聖靈充滿的教會,不代表教會內部就沒有問題了、教會就完全了、教會就不需要再長進了。
判別教會是否合神心意,或是走入偏差、進入異端,聖經已經藉由耶穌和使徒的教訓闡釋得很清楚,後來的信仰先賢前輩更將之整理出來成為著名的「使徒信經」:「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因聖靈感孕,為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
我想問那些唯我獨尊的教會二個問題:依你們的聚會模式,是否教會已興旺?以此傳揚耶穌基督的救恩,能否快快把福音傳到地極—特別是回教世界的「四十度之窗」?若是不行,就該謙卑,與普世教會攜手合作,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不要停留在故步自封、執迷不悟、騎虎難下的窘境中,更不可以用為我獨尊的姿態來傲視教會界。主必興旺,我必衰微。
【教會(九):簡單的聚會流程】
我無法想像,也不能適應,怎麼九十分鐘的主日崇拜,竟然安排了十二個程序。
不流暢啊!
從宣召到唱詩,讀經加禱告,獻詩與念啟應文,宣告使徒信經之後又要恭頌主禱文,還有講道和催收信徒的金錢奉獻,再來個無限冗長的週報事工報告以及回應詩歌、阿們頌、祝禱詩歌,實在很不流暢啊!在站站坐坐之間,靈裡的敬拜被切割得斷斷續續。這還不包括主領者和講員動不動每隔幾分鐘就要你告訴旁邊的弟兄姊妹:「#µπΩ∞∑∆√□×¥&€*※…!」、請找三個人和他握手問安/牽手禱告,好累人的敬拜呀!
我心目中的理想敬拜流程只有兩部份:盡情的唱詩讚美,以及領受神豐富的真理。
以此二者設計敬拜流程:把禱告融入敬拜中,宣讀使徒信經或主禱文也能貫穿期間;讀經就放在講道的程序裡,末了的回應與領受祝福亦可放在這一段。
事工報告既然已經白紙黑字寫出,就不必再請人來朗讀了,若有何要補充報告,也是由最知曉教會事務的牧者傳道來報告,而非請不明不白的司會照本宣科的念讀。(如果每週的週報要耗費相當大的人力編輯撰寫,我最直接的建議是:「專心祈禱傳道」就好,不必印製週報—這樣會影響耶穌的福音傳不開嗎?值得深思!)精簡程序,也精簡了人力調度,更精簡了事工,人人專心敬拜神。複雜的事工程序容易壓低敬拜的品質,簡約才能帶出高純度的心靈和誠實之敬拜。
【教會(十):禱告會】
如果禱告是教會運作的發電廠,我們就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這是信徒「靈命雙翼」的一隻翅膀(另一邊是讀聖經),教會若要展翅高飛,非得重視這一環不可。
但是,曾幾何時教會已經把禱告會變成高不可攀的絕頂之巔:週間晚上的禱告會出席率不到會友總人數的百分之十,每日的晨禱會經常只有牧師夫婦在硬撐,開辦的深夜禱告會、半宵禱告會根本不考慮上班族信徒、有家庭負擔者的難處,推動的連鎖禁食禱告變成操練飢餓三十的活動。設立一個不容易達成的目標,才來怪罪基督徒不敬虔,這是哪裡出了問題?
另外,有非常多的教會禱告會已流於「增加信徒週間的另一場聚會」。禱告會一開始先唱詩歌半小時,再來聽講道一小時(如果這信息不能振奮人心,就又是枯燥罰靜坐的時刻),最後分組禱告十分鐘。做啥呀?
我心中理想的教會禱告會時間是在主日崇拜前後半小時進行。
週間白天我要辛勤工作,下班後已筋疲力盡,該充分休息儲備「暝仔在的氣力」,何況大多數人家裡還「上有高堂,下有妻小」要照顧—要煮晚餐、要指導孩子寫功課、要洗衣服、要做家事、要家庭生活(教會不可以老是要會友三餐到處吃外賣)。
週日是會友出席率最高的時間,為何不利用這段時間整合「電力」呢!一般教會常把主日前半小時拿來「練唱詩歌」,成就少數人的需要,相當可惜。若把這三十分鐘充分運用,成為會前禱告會,由專人帶領會眾「有系統的禱告」:為普世宣教、國家城市、在上位的執政官員和民意代表、社區鄰里、教會、聚會、牧者傳道、執事同工、肢體軟弱者、心靈憂傷者、個別需要者…。
主日崇拜後的半小時,是肢體互動的好時光。不一定要立刻進行愛宴活動,可以讓有需要者被關懷、被禱告、被祝福、被跟進、被諮商、被協談,這時候兩個兩個,或三五成群,團契交通,彼此代禱。有人在擦眼淚、有人在擁抱拍背、有人在握手寒暄、有人在互相打氣,形成風氣後,敬拜團契的時間接續不斷,餘音繞樑不絕於耳。以禱告開始,以禱告結束。
如此,這殿必稱為禱告的殿。
【教會(十一):讀聖經(上)】
在靈糧堂教會體系有一則笑話,談到神話語的重要性:聖經真道是基督門徒的屬「靈」「糧」食,所以每天「吃」神的話語就非常必要,因為「靈『糧』堂」若是缺了維持生命的「糧」,就會變成「靈堂」,那是死人住的地方。
我個人覺得教會有絕對的必要和責任去具體推動信徒讀經運動—老鷹飛翔需要鼓動雙翼,如果少了一隻翅膀,就只能在原地打轉。
但是,推動讀經需要有「異象、策略、方法、步驟」。教會要復興,成也在此,敗也在此。
第一,我絕不贊成教會「放羊吃草」的作法:「日頭赤炎炎,個人顧性命」,這是相當要不得的事。任由信徒按照自己的感動與意願去讀經,想用「無為而治」的方法去達成健壯群體靈命的果效,無異是緣木求魚。教會必須推動共同的讀經進度,讓信徒來跟隨,立穩每一天的信仰生命根基。這好像學校裡的「營養午餐」一般,經由專業營養師設計出來的菜單,加上中央廚房的衛生品管,煮出來的食物均衡了一般人的生長所需,不以油炸食物譁眾取寵,也不以素食主義禁慾清修。
可惜,許多教會的牧者很沒有責任感(這是非常怠惰的態度),把「彼此尊重」無限上綱,過度放任會友的自由度,不積極推動讀經活動(很可能這些屬靈領袖自己也沒有靈修的習慣),造成信徒「環肥燕瘦」各展姿態。
【教會(十二):讀聖經(中)】
第二,讀經活動既然推了,就要玩真的。
年初推動「一年讀完一次聖經」活動,沒兩個月就只剩小貓兩三隻,這是怎麼一回事?訂購「活潑的生命」靈修教材,卻看不見信徒有「活潑」的生命;說要閱讀「豐盛人生」月刊,卻看不出有真正的「豐盛」人生。週報登了每週靈修讀經進度表,而真正跟上進度的人卻只有少數幾人。原因何在?
最主要原因出在講台信息。這是問題的根源!當主日講台不跟著教會的讀經進度進行,脫隊的人肯定佔絕大多數。這就好像一個學校的老師給學生教材卻不實際教學一樣。任何不認真教學的老師,他們的學生鐵定學不到東西。
傳道人怎麼可以在主日講台上便宜行事呢?不論是教會的牧師或是外聘的講員,都應該按著信徒的讀經進度給予適當的釋經講道,否則他就不要站講台。我們必須要求傳道人拿出這「專業能力」來!
(如果連學有專精的牧師都看不出「歷代志」各章的精髓,怎能期望信徒從其中獲得屬靈亮光呢?神的話語如此沒價值嗎?)
唯有講台信息和教會的讀經進度同步,讀經風氣焉能形成。信徒在週間靈修過馬太福音一至七章,傳道人再在主日講台挑選其中一段,傳遞信息與啟示,這豈不相得益彰。就好像老師先要學生在課前預習教學內容,然後在正式上課時施予討論與教學一般。或者由老師先行教導教學進度,再請學生回去複習功課也行。「教」和「學」絕不能脫節。
傳道牧者應該在研讀神的話語上勤勞點。
我再說,懇請牧師老爺們,主日講台信息一定要配合教會推動的信徒讀經進度。這事若成氣候,基督門徒讀經的翅膀才能拍動飛翔。
(這方面台北信友堂和台北靈糧堂做得非常徹底。)
然而,有些教會在推行讀經上好高騖遠,致使信徒望塵莫及,這又是另一個問題。這事明天再談,待續。
【教會(十三):讀聖經(下)】
第三,推動讀經不要眼高手低。要求的標準太高,就會造成實際的執行能力低落。
有些教會希望信徒一年讀一遍聖經,每日二到三章的經文只能大略瀏覽,以此推展「速讀聖經」固然立意甚佳,但若要藉此晨更親近神就不易有深度靈修。每日的大量經文進度,囫圇吞棗,難以消化吸收。
我還看過一些教會推動每日讀五章聖經(一年完成兩遍),以及一日十章聖經的超級屬靈活動。到頭來,能跑玩全程的寥寥無幾,開心出發起點,沮喪遙望終點。
推動讀經的最主要目的是什麼?不就是要基督門徒在生活中與神連結嗎。藉由每日親近神,讓「密室」的時光充滿聖靈的同在。信徒天天「吃」進神的話語,靈命成長不再光靠主日信息的餵養,每天都能「晝夜思想神的話語」,時時栽在「溪水旁」,過「有福」的人生(詩一)。因此,「均衡的營養食物」是靈命成長最不可或缺的關鍵—不要餐餐靠「外食」(靠聚會、特會、事工來維持與神的關係)、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養成厭食症。適量的靈修進度,一天頂多一章經文、或一段經文、甚至是幾節經文,反覆咀嚼,更多默想、查考、背誦。基本功夫紮得深,日日修習「內功」,信仰「功力」大增指日可待。
至於速讀聖經,就讓有心追求的會友額外去挑戰即可(教會亦可以獎勵他們的用心),不必全民皆「與馬同跑」。
另外,提供適合的讀經輔助教材是必要的。這事待續。
【教會(十四):教會的成功vs.神國的成功】
心好痛!看到這樣的新聞心好痛!
「趙鏞基牧師涉瀆職及貪污 被判入獄3年」
陳麗斯 / 基督日報記者20140221
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創辦元老趙鏞基牧師昨(20日)因涉嫌瀆職及貪污而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
《韓聯社》報導,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刑事法庭判決,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創辦元老趙鏞基牧師昨(20日)因涉嫌瀆職及貪污而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緩期五年執行,罰款50億韓幣。事件震驚教界。
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在1958年由趙鏞基開始,後來極速發展,會友增至80萬人之多,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教會,趙鏞基因此名聲大噪。
案情指趙鏞基牧師涉嫌在2002年利用其職權讓汝矣島純福音教會高價購買其長子、《國民日報》報社前社長Cho
Hee-jun所持的股票,令教會損失了韓幣131億元,因而被起訴。此外他亦涉嫌逃稅35億韓幣。
法庭亦判決Cho Hee-jun為共犯,以3年有期徒刑,當庭羈押。
法庭又指,考慮到趙鏞基牧師的地位和影響力,利用職權犯下罪行原應處理從嚴,但由於他作為神職人員對社會長期作出的貢獻,讓他日後補繳稅款,在逃稅方面酌情從輕判罰。
而趙鏞基牧師長子Cho Hee-jun方面,法庭認為他是案件的主導者,卻企圖逃避責任,將個人財產損失轉嫁予教會,又將責任轉嫁他人,因此判有期徒刑3年。
趙鏞基牧師瀆職案件早於2011年已開始接受調查,至2012年年底才被曝光。據報導,他在2002年時操控汝矣島純福音教會以巿價3至4倍的價格購買了其子所持的股票。2012年年末至2013年間趙牧師受到司法調查,至2014年2月20日在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刑事法庭判決。
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現會友80萬,除教會外,教會亦通過3000門徒開設500間教會,派遣宣教士700人,更設立大學、以基督教新聞為主的《國民日報》新聞社及慈善機構等,對社會有一定影響力。
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在2006年選出第二任主任牧師李永勛,其後趙鏞基牧師2009年退休,此後汝矣島純福音教會指控他挪用教會款項2千萬美金之多,並指他將教會資產私有化。
「趙鏞基牧師涉瀆職貪污 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時代論壇20140221)
南韓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元老牧師趙鏞基因瀆職及貪污,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並罰款五十億韓元(約三千六百萬港元)。(台幣:韓幣大約1:0.03)
南韓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刑事法庭於二月二十日宣判,指趙鏞基涉嫌瀆職和貪污一百三十億韓元(約九千四百萬港元);同時,趙鏞基長子亦涉嫌與趙鏞基合謀犯案,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據了解,趙鏞基涉嫌於二○○二年濫用職權,讓汝矣島純福音教會以高價買入其長子所持的股票,結果令教會損失約一百三十億韓元。另外,趙鏞基亦涉嫌逃稅卅五億韓元。
現年七十八歲的趙鏞基,於一九五八年創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目前該教會約有八十萬信徒聚會,成為全球人數最多的教會。(取材韓國聯合通訊社)
「唐崇榮看趙鏞基案:撒旦的投資非常危險 」
田偉 / 基督日報記者
20140221
號稱全球最大教會、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創辦人趙鏞基牧師被判瀆職及貪污入獄三年的消息震驚教界。著名佈道家唐崇榮牧師過去有反思趙鏞基案對教會的影響,稱其是撒旦投資的結果。
唐牧師去年接受《教會》雜誌分享他對靈恩派教會及代表性人物的看法時,特別談論趙鏞基案的是是非非。
那時法院還未作出判決,但唐牧師就認定說,「趙鏞基偷了教會2,500萬美金,去補上孩子買股票失敗的事情。」他也稱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創辦人康希失信案也是有問題的。
在唐牧師看來,趙鏞基、甘堅信(Kenneth E. Hagin)、辛班尼(Benny Hinn)等都是極端靈恩派代表性人物,是很危險的。
「有一些人就把自己的特殊經驗代替聖靈工作,把自己感受到的東西當做是聖靈的感動,絕對化人的經歷和感受,完全不把他們違背聖經的道理當成是需要改正的,這個是很危險的......」他說。
針對趙鏞基、康希的訴訟案,唐牧師認為教界要藉此深刻反省到底何為聖靈的工作?如何分辨聖靈的工作?
「他們在錯誤的運動中間,他們用這一套的東西來欺騙更多的人,結果會衆增加,他們的教會變成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他們以爲這個就是聖靈的工作,多數的信徒也不能分辨。」他說。
一些靈恩派人物所引發的風波對教會造成負面影響,這使唐牧師重提「撒旦投資」的理論:
「如果一個教會得了幾萬會友,就感到很成功,結果他們幾萬會友信他這種福音,過20年以後,幾百萬人因爲這種福音而輕看耶穌基督。我說這個叫做撒旦的投資。」
為此,唐牧師強調不要被極端靈恩派眼前的成就所吸引。「先給你一些的成就,幾十萬的會友在你的教會裏,然後有幾千萬的人看不起基督教,所以結果還是撒旦得勝,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很糟糕的是這樣的新聞台灣基督教界幾乎全面封殺,以不報導的鴕鳥心態面對—似乎是為了避免落入論斷他人,好像要不使這事絆倒人,又或許這樣比較能維持台灣基督教界的顏面。但是,只顧自尊的結果是讓台灣教會無法學到教訓,一再重蹈覆轍,不能謹慎信仰真道。看看辛班尼、康希、趙鏞基這些牧師,都曾是台灣基督教界捧在手心的掌上明珠,是我們珍而惜之的國際牌講員。如今卻一個一個因為「貪污」而必須面對牢獄之災。我們若不藉此掀開巨石,看看底下的藏污納垢之處,永遠會讓撒但玩弄於掌心。
國外的基督教媒體比較「真誠」。他們以客觀的立場報導出來,然後讓大家嚴肅的看待問題,透過檢視癥結所在,提出未來的因應之道,盡量避免錯誤再次歷史重演。
所有台灣的牧者領袖應該要悔改轉向了,不要再追求「教會的成功」了(這誘惑非常大,大到叫人難以抵擋),我們要實現的是「神國度之降臨」。
待續。
【教會(十五):不擇手段就是要教會成功】
我的心為何比一般人更難過?因為這幾年我在教會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底下揭弊的長老一般。大義滅親需要極高的勇氣,然後也得隨時預備在革命不成功的當下,會被反撲的火吞吃掉—我們夠傻了吧!
南韓獨立媒體「Hankyoreh」 於2013年11月曾報導,30名汝矣島純福音教會長老召開記者會,公開2012年對趙牧師和家人涉嫌挪用教會資金的調查報告,表示涉及金額總數達5億美元。
該媒體於同年3月曾報導,汝矣島純福音教會逐出三名長老,斥責他們在2011年帶頭指控趙牧師,另外25名參與其中的長老被教會停職。
現在我們需要的是謙卑反省,認罪悔改,而不是又把砲口對外,起來斥責撒但的作為,說都是牠害神的僕人跌倒的。看看這則報導:
「趙鏞基晚節不保 基督教領袖:如何守晚節?」
田偉 / 基督日報記者
20140221
趙鏞基牧師被判瀆職及貪污令很多尊敬他的人感到痛心。這位創辦擁有80萬會眾的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的牧師為何晚節不保?
前世界華福總幹事李秀全牧師日前在北美華神證道時特別分享相關話題——為何神僕很多時候不能守住晚節,走到最後?
李牧師認為,事奉神的人之所以晚節不保主要歸咎於忘記事奉主乃是恩典。很多人以為只有蒙恩得救是恩典,卻不曉得能獲事主的機會也是恩典。
他說,如果事奉神的人不把事奉看作恩典,就很容易在內心滋長德的心態——例如,這個壯大的團體、教會、機構若沒有我,怎能有今天的成就?
在李牧師看來,這種勞苦高、驕傲的想法讓事奉神的人忘記主的恩典、逐漸失去了主恩,最終晚節不保,成為教會的攔阻。
「剛開始怎樣好是一回事,結尾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在乎我們怎樣開始,而在乎怎樣結束。只要抱持這樣的心態,才能守護晚節。」他說。
李牧師坦承,今天教會出現的很多問題不是出在信徒身上,也不是在剛出來事奉的年輕同工的身上,而是上了年紀的老事奉者。
為此,他也帶著戰戰兢兢的心常自我省察是否失去起初對主感恩的心,以免成為教會的攔阻。
長期以來,台灣主流教會走在「怪力亂神」的軸線上,用自以為是「靈恩運動」來經營教會,無所不用其極的就是要教會增長、不擇手段要拚教會成功。看看我們是怎樣羞辱神的名,希望底下這兩則新聞讓我們覺醒,到底台灣教會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我們究竟廣傳了福音呢?還是拒人於千里之外?前一陣子,我們徹徹底底的扮演了「迫害同性戀者」的妖魔(他們看不見教會有任何基督耶穌的愛和救贖,只感受到我們要他們走上絕路。劉曉亭牧師說得好:「當媒體接受『名人出櫃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時候,基督徒有沒有一種焦慮,不是『真理快要不見了』那種焦慮,而應該是『誰有能力好好關心他們』的焦慮。」我看見耶穌常常站在罪人那一邊,提供祂的救恩,而不是像我們一樣到處定罪迷失的人。)
「東海靈糧堂牧師︰瘋媽祖是魔鬼行為」
自由時報20140219
近日網路又傳出有牧師在傳教時稱「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會造成水災」、「三太子及王爺公是最髒最低級的邪靈」的影片,台灣國際同志權益促進會籌備會發言人陳志明昨天表示,經查證,影片中的林進泰和孟憲梅牧師皆屬東海靈糧堂,呼籲全民應以最嚴厲態度譴責。
每年三月全台都會開始「瘋媽祖」,不過這些爭議影片卻在媽祖遶境前在網路上流傳,同權會召開記者會出示證據並且播出影片,指認影片中兩人為東海靈糧堂牧師,隸屬基督教靈恩派,同時兩人都為反同性婚姻團體「護家盟」成員。
影片中,東海靈糧堂牧師孟憲梅稱,「三太子和王爺公是最低級最髒的邪靈」、「瘋媽祖及佛祖的相關產品都是魔鬼的行為」;林進泰牧師則說「大甲鎮南宮媽祖遶境會造成水災」、「拜濟公這個邪靈會害人去性侵害別人」。
同權會希望基督教靈恩教派應秉持宗教間互相尊重的原則,不應於傳道時使用挑釁、污衊字眼。
東海靈糧堂昨晚發出書面聲明表示,影片是私人聚會,並非公開對外行為,造成其他宗教信徒間的不安,該堂深感遺憾,日後會以更謹慎小心的態度來宣揚教義,並顧及各宗教信徒間的感受,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對立及誤解。
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則表示,台灣宗教信仰具有包容性,大甲媽祖廟歡迎大家來拜拜求平安,對於比較激進的言論不予回應。
「鋸神像批媽祖 同志團體點名靈糧堂」
聯合晚報 20140218
近日網路傳出一部影片,是某教會正在進行「去邪靈儀式」,儀式中一名牧師是用鋸子將神像斷手削鼻,且有兩名牧師發出「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會造成水災」、「拜濟公這個邪靈會害人去性侵害別人」、「三太子和王爺公是最低級最髒的邪靈」等言論。
台灣國際同志權益促進會今天召開記者會,指出該言論出自於東海靈糧堂的牧師林進泰和孟憲梅。同權會於記者會現場播放影片,影片中,林進泰說,他轉述一名國土復育計畫負責人的說法,媽祖遶境到的鄉鎮都是台灣幾十年來最落後的地方,且西海岸的土地下沉,和媽祖遶境的範圍符合,「媽祖繞境繞到我們土地都下沉了」,是靈界的黑暗力量。牧師孟憲梅則在另一個場合中表示,三太子、王爺公是非常髒、非常低級的邪靈。
同權會發言人陳志明表示,信仰應該是與人為善,而這些牧師的發言,讓人很難相信現今社會仍有這麼多荒謬言論,呼籲應尊重多元族群、文化和信仰。每年3月「瘋媽祖」成為台灣特色宗教儀式之一,陳志明也認為,大甲鎮瀾宮應對這些影片,表達立場。
我們只在意自己的教會成功,卻不企盼讓神的國度降臨。
待續。
【教會(十六):教會「群魔亂舞」的時代】
台灣教會經常舉辦一些聯合聚會,包括禱告會、佈道會、神醫特會、研經培靈會等,卻很少舉行類似「洛桑會議」的研討會,檢討現狀,研擬未來大方向,確認社會責任,整合宗派主流,發表信仰宣言。這導致台灣教會如今「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我們擺盪在別人的復興浪潮中,船頭左右搖轉:反正嗅到哪裡興旺,就往哪兒靠攏—阿根廷靈火焚燒、加拿大多倫多靈歷叫人驚豔、取經韓國敬拜禱告模式、學效新加坡細胞小組、印尼G12看起來不錯、非洲的禱告塔很給力、烏干達的城市轉化運動有模有樣…等。宗教改革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台灣的神學家在哪裡?有風骨的領袖何在?德高望重的前輩是否出來說說話?神學院的教授們能否來把把脈?在教會「群魔亂舞」的時代,真得等到神親自出手,我們才肯悔改主前嗎?
好多「江湖術士」「騙吃騙吃」,竟也能在台灣教會界大行其道,我們真的病得不輕!當一切皆以教會增長為依歸、以教會成功為導向,我們所在乎的就不是神的所是了。聽聽盧俊義牧師痛測心扉的感嘆:
「這種基督教傳道令人頭痛」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20140222蘋果日報)
才在不久前,有一位名叫郭美江的女牧師,在講道中大罵同志活動,也順口說信耶穌讓她得到「五倍的祝福」,就是在自己家裡撿到五粒鑽石。最近又發生一位被指稱是靈糧堂的男性牧師,在舉行除偶像聚會中,竟然是手持鋸子對觀音佛像去鼻削臉,接著又發生台中東海靈糧堂主任牧師林進泰和另一位牧師孟憲梅在聚會中播放《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會造成水災》、《三太子及王爺公是最髒最低級的邪靈》的影片,讓許多網友和聽到此事的民眾深表不滿和憤怒。
其實,前者撿到五粒鑽石的信仰,是扭曲了基督教信仰的本質,而後者鄙視和謾罵、羞辱台灣佛教、民間宗教的作法,只會挑起不同信仰族群的痛恨、反彈外,說真的,這對傳福音一點幫助都沒有。
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總是讓我感觸甚深,也深覺痛心。
早期藉廟埕傳福音
基督教在台灣最早就是從兩個點開始的,一是在菜市場布道,另一就是在廟埕。若有仔細去研讀台灣基督教歷史的人,就會發現宣教師常借用廟埕開布道會時,而民間宗教廟宇的主事者,不但歡迎,且是給予各種協助,包括提供信眾聽福音時的茶水,使用廁所,甚至還尊崇宣教師如同接待上師一樣。
當時民間宗教的主事者會這樣對待宣教師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的信仰觀念是只要是神,就是好,對信眾來說多一個神,就是多一個保障。因此,有人來傳另一個神,他們當然非常歡迎,而這跟基督教的唯一神論完全不相同。但是從他們善待不同宗教信仰者,特別是對它宗教友善的態度,寬闊的胸襟,比起上述這種基督教傳道者心胸之狹隘有如雞腸鳥肚,讓人一眼就看出二者之間相距甚遠啊!
台灣的基督徒都應該認真地想這件事:不論是哪一宗派的基督徒,總共加起來也不過是全體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五而已。若不是佛教和民間宗教的信徒對基督徒容忍、尊重,他們只要稍微在各種場合做些小動作,基督徒包準會難過到極點,其他的就更不用我多說了。對他們這種寬闊的涵量,基督徒應該要心存感謝,而不應該用這種惡劣態度,和帶有鄙視的眼光看待它宗教信仰。
正確信仰在於分享
我一直認為正確的信仰態度,是要分享和欣賞;會知道欣賞與別人在信仰上表達的方式,也會知道分享自己在信仰上的經歷,只有這樣才不會引發不必要的衝突、誤會,也比較容易讓異教徒會考慮來接近自己的信仰。
昏倒……,待續。
【教會(十七):使用合適的輔助教材推動讀經】
「基督徒為何不讀經?」根據調查,高居首位的原因是:「因為看不懂。」在沒有適切的引導之下,翻開「創世記」閱讀,故事尚且有可看性,到了「出埃及記」過了二十章就「出」不去了—被一大堆的條例與帳幕的規矩卡住了。然後,從馬太福音重新來過,第一章的家譜馬上召喚出周公來陪伴進入夢鄉。
「使用合適的輔助教材推動讀經」有兩個很好的用處:它可以統籌全教會的讀經進度,在有系統的規劃下,大部分的教會會員有起碼吃得飽的「靈糧」。另外,輔助教材的釋經內容,能夠確實幫助一般信徒在讀聖經時更容易「消化吸收」,或者「補充養分」,或者「導正領受」。
在台灣,市面上的讀經輔助教材已經非常多樣。有按時的(月刊或季刊),也有不按時的(已出好的六十六卷禱讀本)。有按聖經逐卷釋經的,也有按主題發行的。
我個人的偏好是使用「新眼光讀經」和「每日研經釋義」。這兩者有一個共同的優點,都是按聖經逐卷安排進度,每天的份量又很適宜。前者是免費索取的(自由奉獻),每六年可完整靈修一遍聖經(2015還推出相同進度的「青少年版」新眼光,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彩色印刷,同樣免費,憑感動奉獻);後者一季出一本,每五年可完整靈修一遍聖經。
教會要好好推動適合的讀經運動,讓信徒的生命真正與神連結。切記,不是聖經叫人離開魔鬼,就是魔鬼叫人離開聖經。教會確實有義務與責任和弟兄姊妹一同在神的話語上前進。
待續。
【教會(十八):深植人心的福音真道】
楊腓力說:「我們的那些屬靈把戲,很多都是以好意為出發點的,結果卻領我們離開神,因為這些把戲帶領我們遠離恩典。悔改,才是恩典的入口,不是合宜的舉止,甚至也不是聖潔。與罪相對的不是美德,而是恩典。」
我深信真正能改變人心的是神的話語,而非教會不斷推陳出新的節目。葛理翰牧師一生佈道無數,曾有超過二億人現場聽過他的講道,他在這些佈道會中所領受的最重要結論是:「人們極渴望聽到純正的福音!」來自神的道,加上真誠的信息,就是世人正在尋找的福音。(誠實省察一下,我們的教會有沒有這樣的講台信息?)
早年的傳道人很多都委身在神的話語上操練靈性,他們所傳講的信息可流傳數十年,歷久不衰—那個年代可沒有數位傳播媒體,光靠講道就能深植人心,其功力可見一斑。
如今的牧者領袖真的比較怠惰,只想藉由「聖靈充滿」,就帶出「講台恩膏」,奢想著聖靈的風一吹,即可有三千人五千人信主。(果若如此,那接下來的「牧養」呢?還是得用神的話語來建造生命啊!根基必須立在磐石上。)
「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
我心目中的教會是一間「簡約的教會」,人們可在此有真誠暢快的敬拜,更可在此領受真理的教導與造就。如此而已,沒有點名的問題,沒有索費十一奉獻的事情,沒有職務的紛爭,沒有週間的許多聚會,沒有節目的吵吵鬧鬧。其餘的時間,我會(如果我是牧師)「差派」會眾「出去」:好好在生活中發光作鹽,好好用生命榮耀主名。在工作上「事奉神」(弗六5~7),在家裡「事奉神」(提前三5),於鄰舍和朋友間「事奉神」(約壹四20b),從給出一杯涼水「事奉神」(太十42)......。這些不都是耶穌給我們的教訓嗎?為何捨本逐末地追求節目的表演呢?我們到底在忙什麼!
我們在工作上的專業表現,就是在傳福音!我們好好照顧家人,就是信仰的實踐!我們以愛行在鄰舍間,就是真實的見證!我們奉主名遞出一杯涼水(奉獻給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每月拿鈔票來教會繳規費),就是宣揚耶穌基督!
如果你要忙,這些就夠你忙的了!而這些,才是深植人心的福音真道。
待續。
【教會(十九):生活就是敬拜】
周神助牧師曾經推行:「我們的生活要敬拜化,敬拜要生活化。」我很認同這樣的教導,神本來就是無所不在的,我們的信仰不該流於「去教會作禮拜」的狹義方式。
二十年前,我曾經為主大發熱心,過著幾乎每天都泡在教會的生活。每週參與的教會活動達七次之多,下班後的生活被教會事工排得滿滿滿。我承認,那時我就是以「聚會」來維持與神的關係。
因為「楚河漢界」分得這般清楚,在教會盡情敬拜,回到家就過自己的生活,導致「聖俗二分法」的錯誤觀念悄悄滋生心中—在教會才是分別為聖的,在家裡則可以稍微放縱自己活在敗壞中。主日學的詩歌:「我的心裡兩個王,看看哪個比我強。」真實的在我生活中天天上演。
神無法使用假冒偽善的人,因此我那時在教會的事奉雖多,事奉的效果卻明顯低落(俗稱「沒恩膏」)。平常以打空氣練拳,實戰出手怎麼會有力道。
後來,我被神嚴厲的管教,連續三年掉髮禿頭。聖靈親自責備我:沒有照管自己的家、沒有真實的與神連結、沒有委身在神的話語中,我信仰的根基是一盤散沙。
感謝神,祂願意接納我的憂傷痛悔。悔改後,雖然事奉的總量驟減,事奉的品質卻大為提高。我刻意做了些生活改變:不再積極參與教會的每一個聚會(這會被教會的領袖罵得很慘)、學習說「不」(除非聖靈說是,我不再輕舉妄動)、委身研讀聖經(購買整套的查經書籍來啃食)、更多操練默想(要習於動的人安於靜是很困難的)…等。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調整,但是經過信仰「蛻變」的我,果然蒙受神的讚許—似乎看見神終於對我點頭微笑。我立志:不讓聖靈時時擔憂,不處處留地步給魔鬼。
還有兩個很具體的收穫:我終於重新贏得愛妻的敬愛,贏回一個基督化的家庭。以及我對神的事奉開始大有果效(之前我花了十年才帶領五百人信主,如今每一年就能向一萬人傳福音),經常「看見」聖靈在我對祂的服事裡大大運行,這樣的感受非筆墨所能形容。
這些年來,我著實體驗到「我的敬拜就是我的生活」之重要性,決心不再走回頭路。不論教會如何總動員,我對牧者領袖全面推展的教會增長運動,總是把持住自己的心—只有神叫得動我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學習在做家事時敬拜神呢?但願勞倫斯弟兄「清修廚庖中」的榜樣,能成為我們的借鏡—生活無處不敬拜。
待續。
【教會(二十):傳福音(上)】
在台灣,以大型佈道會來帶領人信主的時代應該已經過去了。這十多年來,我們所舉行的聯合佈道會,參加的人數已經大幅銳減,而且放眼現場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已信耶穌的基督徒在充場面。
其實,我所認識的第一代基督徒中,在佈道會時信主的比例並不高。因此,我們傳福音的策略應當徹底調整。
首先,以佈道方式來安排節目傳福音,在高科技多媒體的現代已經失去「吸引力」。「露天福音電影」不再能聚集社區群眾,高知名度的大人物也不易讓人們聚焦,真正在神醫佈道會得到康復的病人少之又少。
其次,我們不該養成「等到」聖誕節才傳福音的習慣。特殊節日或能增添環境氣氛,但神的命令是「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提後四2)神救贖的工作從不停歇,耶穌傳神國的福音是不分晝夜與節期的。
(「百人受洗」的業績不應該被列入年底的報表,莊稼熟了就收割—約四35、徒八36。果子未熟就摘取,入口必酸澀—「王戎辨苦李」。)
還有,奢想以教會的講台信息就能滿足人心的需要,並不切實際。「人們並不在乎你知道的有多少,人們只在乎你關心他有多少。」一時的理性思辯佈道,或短暫的感性思緒挑動,效果都不如有個充滿愛心的人給予長久陪伴。我們為主得人並非只要他一時的點頭,更是要他願意一輩子走永生的道路—這真的需要生命的連結(與神、與人)。而這方面講台所能提供的很有限。
關於傳福音的策略,我最欣賞導航會所推行的「倍加門徒」運動,每個基督門徒在每一年好好帶領一個未信者(我們平常最能接觸到的周遭人)成為主的門徒。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小目標,其實是相當有能量的「二次方」倍增延展,若確實推行,台灣不出五年就全島歸主了。
現代人極其孤單,大家藉由網路連結人際關係,許多人唯恐在網路社群中落單,整日盯著手機接發即時通訊。事實上,他們在告訴我們:「我很寂寞,請關心我。」
關於傳福音,聖經還有一些要我們實踐的事,待續。
【教會(二十一):傳福音(中)】
傳福音不能只靠教會中百分之三的傳道同工來運作,也必須差派其他百分之九十七的會員去實踐。這樣大使命才有可能實現,福音傳到地極的目標才會達成。
每個人都是傳道人。
傳福音的命令是耶穌給每位基督門徒的命令,我們必須在有生之年時刻謹記,並且隨時隨地的去執行。
要知道:牧師不一定能順利進去醫院講神的道,但每個基督徒醫護人員都能在此發光作鹽;教會領袖要進入學校傳揚耶穌並不被允許,可是福音教師卻可以向廣大校園的學生見證主名;工廠裡的勞工群體,也只能被散在其中的基督門徒影響。這是福音傳到地極的終極策略。我們都是「布衣神僕」。
楊腓力說:「誰是我真正服事的對象?如果你不假思索的答案是教會、牧師、或是宣教委員會,那就是危險的信號。事奉是個『呼召』,唯一有效的事奉者,無論是義務的或是全職的,都是向呼召自己的那位主負責。」
當我們在各行各業中活出重生的樣式,有基督復活的生命,神的國度就降臨在我們的職場中間。如此,放眼望去,有神的光在四處照耀,以「點」連成「線」,以「線」擴為「面」,復興榮景將真實呈現。
我深信,基督門徒的「生命見證」是最有果效的傳福音方法。待續。
【教會(二十二):傳福音(下)】
基督門徒的「生命見證」才是最有果效的傳福音方法。
寫卡片關心同事是為了福音茶會的邀約,勤打電話因為聖誕佈道會的活動快到了,請朋友吃飯是希望他年底能加入受洗的行列。這樣的傳福音方式,有點太功利主義了。
我深信,最好的佈道方式是個人佈道,最佳的傳福音方法是我們生命的見證。當人們看見基督徒的生活呈現出平安、喜樂與豐盛,他們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被吸引。
一個學業表現優異的基督徒學生,很容易見證信仰給他的好處;一位專業能力卓越的基督徒工作人員,也不難向人訴說耶穌的救恩;充滿愛心的基督徒婦人,的確能在鄰舍間發光作鹽。人們看基督徒的生命怎樣,這個信仰大概就怎樣。世人無法看見神,只好從神的子女身上臆測祂是怎樣的一位神。
況且,我們不一定能隨時隨地傳講耶穌,但一定能每時每刻活出基督。這就是生命見證的影響力,廣大無邊。
待續。
【教會(二十三):神學正確】
現代基督徒多半不讀聖經,只藉著去教會聚會與主連接著一絲的關係。更糟糕的是,牧師傳道人也越來越在神的話語上怠惰,不再埋首聖經,查考研究神學(反正已經取得神學院文憑了)。
另外,有一個危險的現象:有些神學院開始走「通俗路線」,開設「生命培訓」課程,線上教學,一兩年後即可取得傳道人資格,牧會的同時馬上按立成為正職牧師—如此每年就可以迅速產出幾百個速成牧師喔!
其實,我所認識的幾個因此出品的「雜牌」牧師,他們的神學素養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保羅勸勉提摩太:「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
我的意思並非每個傳道人都必須去上正統的神學院,修滿學分、完成實習課程才能出來傳道牧會。畢竟,陶恕就是靠努力自學而成為神學大師的(牧師中的牧師)。但是,我認為傳道人長期浸淫在神學研讀是絕對必要的。不斷地在神學方面進修,努力「認識神」,活到老學到老,謙卑上進,是每個牧師該有的生活樣式。
可惜,今天的牧者領袖都太忙了,無暇神學進深。
短視近利的拚教會成功與增長,將聖經神學放兩旁,導致教會「歪風」四處吹拂。沒有神學正確,沒有分辨,沒有判斷。被靈恩現象牽著鼻子走—西風東漸,管他是來自韓國、新加坡,還是阿根廷、烏干達,哪裡靈就哪裡拜,有拜有保庇哦!
基督門徒必須有基本的神學素養,特別是能感覺到當講台信息「怪怪的」時,我們要有能力即時反應:「怎麼他說的和我所讀的聖經說法有出入!」
神學正確會保護我們不被假先知玩弄,神學正確「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4)不過,神學正確也很可能會讓我們遭受教會無情的攻擊與逼迫—就像馬丁路德一樣,這是很真的。
待續。
【教會(二十四):人性化的教會】
因為背痛的緣故,長期以來我已經沒有辦法久坐一般木頭椅。遺憾的是教堂的長條椅子多半是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樣式,一兩個小時下來,我的頸椎頗吃不消。我常想,如果教會能設立幾把舒適的特別椅子提供給需要的人,可能會讓人「揪感心」—我曾經建議過,但沒人理我。
教會若有行動不便的長者無法爬樓梯,主日會堂卻設立在樓上,而且建築物又沒有電梯設備時,讓他們在副堂觀看即時轉播確實是過渡階段的權宜之計。不過,若是人數已達一定額度(譬如超過二十人),教會則應該積極提出更好的解決之道,讓大家都有機會在主日敬拜時親臨現場—該增設電梯就增設電梯。
我曾看過有一間教會在服務台設立主日「早餐吧」,這相當有創意。在輕鬆的週末,現代人難免晚睡晚起,匆匆忙忙趕路赴約主日,多半無暇享用早餐,許多人敬拜神時一開口唱詩,口臭異常(早上肚子裡空空的,口氣異味濃厚)。若能在進教會時,有食物供應,既可讓「飢渴」的人得著飽足,又可以在用餐時有團契肢體交通時間,一舉兩得!我甚至希望,教會能把販賣早餐的機會委請信徒中弱勢的家庭來經辦,做出簡單的三明治和鮮奶,貼補生活收入。(台北靈糧山莊的午餐「市集」在這方面做得棒極了。)
一些小小的貼心設計,有時候會讓人感到溫馨。教會若能發揮創意和巧思,人性化經營,這會讓教會講台所傳的信息在此更顯出相得益彰。
我所說的,不單是人性的考量而已,其實牽涉到的是「耶穌的福音」。
待續。
【教會(二十五):讓教會成為社區的公共空間】
台南市政府在過去十年拆掉了不少國民學校的圍牆,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政績。拆掉高聳的水泥磚牆,打通了內外圈人的視覺感受,明亮清晰的校園景觀一覽無遺、街道巷弄映入眼簾,縮短了學校與社區的距離,相當親民。取代界線的是幾堵象徵校地範圍的綠籬灌樹,美化了空間,也增添環保的氣息,健康又自然。
當初極力反對的人士,曾以校園安全隱憂為由,阻擾政策貫通,卻在各校完工後幾乎沒有發生重大校安事件的情形下(不免有幾隻野狗會入侵,成為學童追逐/飼養的寵物),放棄原來的主張,紛紛樂觀其成了。
這是一個觀念的突破。城市贏了,社區贏了,大家都贏了—只是一個觀念的突破(要突破一個錯誤的傳統觀念是很費功夫的)。
我個人在學校工作超過二十年,深知民眾把校園當成自家後花園的心態。不論是商家或住家,文教區是全民的必爭之地。排除上學時間之外,每早晨與傍晚,許許多多社區民眾以此為運動休閒場所—學校不是屬於某位校長的私人財產,學校是社區的公共空間!
教會呢?
我一直期待教會要親民。但是多少教會的圍牆高高矗立著,多少教會的門禁管制森嚴,多少教會的會堂一個星期只使用一兩次。
不要讓教會空間閒置,教會不要養蚊子。我期盼我們能建立無牆的教會。
這方面,我們恐怕得虛心向民間眾廟宇請益就教,為何寺廟是台灣民眾日常生活的中心?
教會有沒有泡茶下棋的氛圍?提供得出閱報圖書的場所嗎?借用廁所方便否?找個位置坐下來乘涼避風擋雨的地方有沒有?我再說,教會親民嗎?
近年來,各家超商在親民方面無所不用其極,做生意唯有親民才是他們的王道。他們打出「超商就是你家」的口號,要你需要什麼就能在此找到什麼,你需要什麼協助他們就能提供什麼協助—繳費、雜貨、居家小用品、醫藥、郵寄、印刷、購票退票、匯款、領錢、提供熱水/冰水、早中午晚餐加下午茶與宵夜、喝咖啡、借廁所、設停車位…,包羅萬象,食衣住行育樂幾乎都可在此得到解決或完成代辦業務。這不得了的發展概念,豈不是以傳福音為旗幟的教會所該學習的。真親民!(教會為什麼一直恐懼會有小偷、遊民進來呢?這是什麼心態?)
馬鞍峰教會在華里克牧師的主導下,把教會發展成「社區民眾喜歡來的地方」,在空間規劃、佈置、裝潢、擺設方面增添了不少巧思,在傳福音的效果上大大加分。我覺得把教會打造成「社區民眾喜歡來的地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教會應該成為社區的公共空間。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太十九14)我想,教會也不應該將社區民眾拒人於千里之外。
建立無牆的教會吧!
待續。
【健康的教會(一):上帝能力的同在(上)】
我們曾否被世人「認出」基督徒的身份?被人聞出身上散發出「基督的馨香之氣」(林後二15)—這就是「上帝能力的同在」。
以西結書二十二章提到敗壞的以色列民所住之地是:「你這名臭、多亂的城啊,那些離你近、離你遠的都必譏誚你。」(結二十二5)羞辱主的名,莫此為甚。
一間健康的教會,應該被掛以「遠來近悅」的匾額。上帝若是真實臨在教會,怎麼會有不興旺的道理。
兩個星期前,我恰巧經過「全台最古老的教會」(他們自稱是「台灣福音的起源地」,已有一百四十九年歷史),金碧輝煌的建築座落在市中心的黃金地段位置,諾大的空間、寬敞的庭院,卻對比著高高聳立的圍牆,以及鋼熔鐵鑄的深鎖大門,我的感受很不是滋味(不知神的感受又如何)。我特地繞去後門去查看,依然門禁森嚴。下午四點,應該還是上班時間(當天我請休假,帶愛妻去醫院看診),卻是門可羅雀,教會冷清得有點可怕,沒落得有點可憐。到底是世界把教會關在裡面,還是教會把人關在外面?在此,我真的無法感受到上帝與教會同在。
【健康的教會(二):上帝能力的同在(中)】
上帝能力的同在顯在人身上最明顯的記號就是「聖靈的果子」。當我們的生命內涵顯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時,我們沒有辦法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世人認出來。而這也直接見證了我們所信的是怎樣的一種福音。
我想,一間教會最能羞辱神的方式就是隱藏耶穌基督的福音。在牧者與長執的衝突鬥爭中,我們看不見福音的大能;在領袖與信徒的敵對紛擾中,我們聽不到福音的對話;在腐敗的教會領導階層裡,我們找不到福音的生命力。教會沒有福音,怎麼樣都健康不起來。福音是教會的生命線啊!
保羅說,他不以福音為恥。可是,教會的傳道人牧者卻經常以福音為恥—不讓福音介入人際關係的衝突,不讓福音引導內心的怒氣,不讓福音在生命中生發出饒恕的恩典。我常常在教會觀察到,領導階層只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傲慢。
(史蒂芬麥克基亞說:「溝通應該是雙向的。當溝通的管道阻塞,衝突就會發生。特別是當人們彼此誠實相待時,衝突是無法避免的,這時領袖要義不容辭地擔起責任,用榮耀神的方式解決衝突,儘管整個過程不見得會是平順的,但參與者務要欣然地面對每一時刻。」)
我非常難過(簡直是難過得要命)的是,經常看見牧者傳道人不願意使用福音來處理教會內部的疑難雜症。不願意就是不願意,寧可用血氣、拳頭、權勢、嗓門、情緒、結黨、經驗、自己的智慧、政治意識…等應付,就是不願意讓耶穌的福音調解衝突。教會沒有福音,如何有神能力的同在?教會怎麼健康得起來?
教會需要整體的靈性操練,才能真實地結出聖靈的美好果子來,見證神能力的同在。
【健康的教會(三):上帝能力的同在(下)】
上帝能力的同在除了結出聖靈的果子外,還有一些外顯的特質(characteristics),其中屬靈恩賜的配搭最能具體打造出健康的教會。
「祂是『賜恩賜給人』的那一位;祂指定有些人作使徒,有些人作先知,有些人傳福音,有些人作牧師或教師;目的是要準備上帝的子民為祂工作,建立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弗四11~12)有些神學家稱呼這樣的牧會方式為:「五重執事的配搭」。
今天,教會所能犯的最致命錯誤就是顯出它的狂妄自大。許多牧者以為自身擁有全部恩賜,權力一把抓,除了一些他看不上、瞧不起的服事(招待、排椅子、準備愛餐等),不願意讓信徒同工「分享榮耀」。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每個牧者幾乎都自以為他必有極強的講道恩賜、教導的恩賜、傳福音的恩賜。因此,他必須每週很沒有安全感地站講台傳遞主日信息。
在我信仰成長的歲月中,記憶很深刻的是受到台北靈糧堂「崔執事」的教導,聽過他講道的弟兄姊妹沒有不豎起大拇指說讚的。他的服事是典型的恩賜配搭,而非權力架構下的計畫安排。崔執事不過是一名平信徒,但信仰生命成熟穩重,解經講道功力非凡。在教會五重執事配搭的政策下,他得以被提昇拔擢,在分享信息方面供應了信徒的需要,眾人因此多得造就,教會也以此榮耀了神的名。
我深信,唯有恩賜的合宜配搭,才能經營出一間健康的教會。恩賜的配搭,可以免除牧者領袖的獨裁傲慢,也可以藉此發掘人才互補有無。這絕非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權力分配,而是「知人善任、適才適所」的「專業連結」。切記,一個牧師不可能擁有全部的恩賜,領袖們一定要謙卑下放權力,尋求互補的力量,在互相信任的關係中,彰顯神能力的同在,讓神的國降臨在教會當中,健康的教會於焉產生。
【健康的教會(四):讚美神的敬拜】
敬拜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個儀式。
千萬不可把敬拜神狹義化,以為主日聚會才是敬拜主,或者以為只有唱詩歌才是讚美神。敬拜主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種屬靈生命的流露。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每一個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一個敬拜場所。在家庭、公司、學校、工廠、菜市場……,都可以是我們敬拜神的地方。
許多教會在轉型的過程中,會在敬拜「風格」上過不去,到底要用現代詩歌,還是唱傳統聖詩,亦或是折衷融合,這事要因地制宜,因對象做調整。我們必須有一個心態:變化不同風格,是為了在不同類型的子民中建立合宜的敬拜方式。年長者居多的聚會,可能不太適合又唱又跳的節奏;年輕人為主的崇拜,很難適應沉悶枯燥的緩慢。史蒂芬麥克基亞說:「我們要避免今天在基督教會中,對於多樣性的表現驟下論斷,相反地,我們要感謝主指引祂的百姓有多采多姿的敬拜方式。」
不過,一口氣唱太多首「新歌」,可能會讓敬拜效果大打折扣。近年來,台灣福音詩歌創作如雨後春筍般的不斷冒出,每週都推陳出新的有不同作品出版。有些教會唯恐趕不上流行,常常在主日崇拜「教唱」新歌,會眾學了新的忘舊的,每星期都唱「新歌」,學不勝學,也很難琅琅上口。近來我去教會主日崇拜,唱詩歌時常常感覺到自己似乎變成陌生人或剛信主的基督徒—怎麼領唱的人今天所帶的四首詩歌,我一首都沒聽過。我實在很難口唱心合地跟上去!(索性就不唱了!一時間太多新歌會讓我感到很沉悶—投入不進去,也沒有參與感。)(我懷疑常常帶唱新歌的主領者是否以此在炫耀自己的屬靈驕傲—我比你們懂更多。)
我們必須有一個認知:今天神的百姓對有意義的敬拜感到飢渴。基督門徒想藉由敬拜的投入和參與表達對神的感恩與讚美。因此,領唱者選詩歌要以大眾為念,而不要太執著於「自己的感動」。
另外,我很認同唐崇榮牧師對講台上「獻花」的看法,如果插花藝術會讓敬拜的信徒「失去焦點」,教會還是盡量讓大家專注在神的話語上就好。我不贊成把教會佈置得太過份美侖美奐,畢竟耶穌是生在馬槽中,而馬槽是放在馬廄裡的。教會還是樸素一點好—耶穌成長於木匠的家裡。
不管如何,風格是次要的,榮耀神才是我們的目的。敬拜是我們的目的,而不是我們的工具。
最後,我必須附和加蒙得的話:「聚會時一起敬拜,散會後彼此卻沒有更深的認識,絕對是個悲劇。」這是「實質敬拜」的一環—只有形式而沒有實質是膚淺的,實質的敬拜除了有助於我們與神相交,也促使我們與祂的百姓互相聯合。
聚會程序結束後,不要匆忙離去,花幾分鐘關心一下鄰座的肢體,為正在哭泣的夥伴禱告(希望主日信息常感動人心:帶出悔改、醫治、安慰、奮興…),扶持軟弱病痛中的會友,擁抱一下許久未見的弟兄,約幾個朋友知己一起去用餐。這才是完整的讚美神之敬拜。
讓我們學習斯托得(John Stott)的「C型觀點」:「基督徒應當小心,切勿為任何政治理想(無論是右派、左派或中間派)「施浸」,認為他獨具真理與美善。一種政治理念和其計畫,頂多只能與神的旨意及計畫接近,事實上,大部分政黨內都可以找到基督徒,而他們也會依據基督徒的良知,為自己入黨而辯護。因此,一言蔽之,西方社會的兩大主要政治理念,都可以不同的理由來吸引基督徒。資本主義吸引人,因為它鼓勵個人採取主動,發展企業,但也令人反感,因為在劇烈的競爭之下,它似乎不顧那些軟弱、跌倒的人;另一方面,社會主義也吸引人,因為它對窮人和弱者富同情心,但也令人反感,因為這制度所形成的政府,扼殺了個人的積極和企業得發展,而它似乎不在意。個別主義吸引人之處,都因為它強調人的某一項真理:或是人需要自由以發揮創造能力,或是人需要保護以免受不公的待遇,個別主義令人厭惡之處,則是因為對於其互補的真理未予以同樣的重視。兩者都可能讓人得解放兩者也都可能壓制人。經濟學家兼政治家高伯瑞 (J.K.Galbraith)如此說:『在資本主義之下,人剝削人。共產主義將這弊病顛倒過來,結果依然是人剝削人。』難怪許多基督徒憧憬能有第三種方式,克服目前的衝突,將兩種制度的優點兼容並蓄。」
「在民主制度中,我們的召命是要謙卑地互相聆聽,知道自己並非獨擁真理,同時追求神對我們社會的旨意。由於人的墮落,在人的理想與人的實況之間,在神的啟示和人所能做到的事之間,一定會有差距。」
「面對現代生活的複雜性,基督徒會受誘惑,走向兩個極端。」我們得誠實承認,自己容易抨擊與我們看法不同的人,「採用各種辦法,獨獨不在聖經的亮光中與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掙扎。」我要問的不是你的政治理念,而是神給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健康的教會不應該以擁護某個政黨的理念自居,也不該沒有任何社會責任—雷克喬納說:「社會動盪不安、家國災難頻傳,是因為基督徒不禱告。」從某個角度而言,這樣的說法的確切中時弊,因為神確實呼召我們這些地上的光、世上的鹽,要當個環境的「守望者」。
教會要好好為國家禱告(將之列入每週的代禱事項吧),這責無旁貸的事奉乃是出於神的心意:「首先,我勸你,要為所有的人向上帝祈求,禱告,代求,感恩;也要為君王和所有在位的人禱告,使我們能過著安寧、和平、端正、虔敬的生活。這是好的,是我們的救主上帝所喜歡的。上帝要人人得救,都認識真理。」(提前二1~4)
(不要跟著社會一起「亂」,不要追隨政黨的惡鬥一起「偏激」。)(諷刺的是,教會為了反同志婚姻法案動員一二十萬人走上街頭,卻很少為了國家的紛亂禁食禱告—教會這樣的心態可議。)
活化「基督徒改變社會的行動力」,我們必須懇求聖靈賜下這樣的「智慧」:「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現中修」版本翻譯:「但是,從上面來的智慧有幾樣特徵:第一是純潔,其次是和平、謙和、友善,充滿著仁慈,能結出豐富的善果,沒有偏私,沒有虛偽。一切正義的果子都是從播種和平的人、為和平努力所撒的種子產生出來的。」)(雅三17~18)
【健康的教會(六):更健全的教會論(上)】
我們必須認知教會的「雙重身份」:教會是一群神從世上所揀選出來的聖徒,分別為聖歸屬神,過著「不一樣」的人生;但是,我們又是一群必須生活在世上的人,以神的愛服事這個世界,見證基督的復活。唯有保持這一種「神聖的屬世」,我們才能出去宣教—斯托得牧師認為:「教會如果不能保持這兩種身份,就無法從事宣教大業,宣教源於聖經教訓中有關教會向社會的責任,倘若教會觀不正確,宣教觀也會偏差。」
「我們不能完全『肯定世界』(似乎其中沒有罪惡),亦不能完全『否定世界』(似乎其中沒有良善),其實這兩方面都需要有一些,但最重要的是『向世界挑戰』,看出它本當是神統管的世界,並力求使其中的生活愈來愈在祂的管理之下。」
一間健康的教會絕不是只在聖誕節到街頭唱詩歌、發福音單張而已,神確實賦予我們擔負社會責任。
這方面教會具體的作法有三:
一,常常舉起禱告的手為國家禱告:我們當然不需過度地關心政治,更不可以被政黨的意識形態牢牢捆綁,但我們一定要多多為政府官員禱告。小到鄰里長、地方民意代表,大到中央各院會首長與領導人,我們都應該以祝福的角度,禱告他們愈做愈好—有正直的心,「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六8)
我很難過的是,有不少教會在發動抵制立委的行動。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觀點相異(例如,「同志婚姻合法化」議題),教會就刊登週報又在講台傳遞信息,點名哪些民意代表違背「神的公義」,呼籲全民抵制這些民意代表。
我想,耶穌從來沒有發動抗爭去對付希律王(專殺嬰孩的大魔王)與彼拉多(執行十字架酷刑的劊子手),我們也不應該隨意的奪取神手中的「工具」。
【健康的教會(七):更健全的教會論(中)】
二,積極的慈善工作。教會被神重重託付要「發光作鹽」,這事我們「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
許多人以為教會就是一種俱樂部或民間社團,只不過共同的興趣是宗教的事,我們成為會員,也按時繳納會費。但是,湯樸威廉說:「教會是唯一為非會員著想的社團。」因此,教會應該更積極地從事社會的慈善工作。(我們的禾場是在教會「外」,而非教會「內」。)
往年,來台灣的宣教士確實在這方面有具體付出,藉由現代醫療「為人洗腳」、設立學校普及教育、成立關顧機構服務弱勢族群(大痲瘋、植物人、智能障礙兒童、孤兒院等)。斯托得說:「所有的慈善工作(基於對人的愛心而做的事),端視我們對人類的評價如何,評價愈高,我們就會愈樂意去服務。」「人類有獨特的價值(神創造人的形象),這一點便成為基督徒慈善工作的動力。」
如今,台灣主流教會似乎已不再重視慈善工作的社會責任,忙著拚增長、忙著屬靈爭戰、忙著鬥爭世界(撥亂反正、揭發弊端、抨擊黑暗),就是不想發光作鹽—神呼召我們的主要作為不是要揭發黑暗,而是要發出光芒。
當教會不能成為「好撒馬利亞人」(路十25),我們就只能剩下一副「宗教的嘴臉」。聽聽斯托得舉的這個例子:
曾有一個無家可歸的婦人,向教會懇求幫助,她所得到牧師的回答是:「我一定會為妳禱告。」如此而已,就去忙教會(宗教)的工作了。後來這位婦人寫了一首詩給當地救濟院的一名職員,內容如下:
我餓了,
你組織人道協會討論我的飢餓。
我入獄,
你悄悄進到教堂為我得釋放禱告。
我赤身,
你在心裡議論我的行舉是否合乎道德規範。
我生病,
你跪下感謝神賜你健康。
我流離,
你向我傳講神的愛可成為靈裡的蔭蔽。
我寂寞,
你離開我去為我禱告
你似乎極其神聖,與神十分親近,
但我仍舊非常飢餓、寂寞、寒冷。
【健康的教會(八):更健全的教會論(下)】
三,「人子來,為要拯救失喪的人。」(太十八11)健康的教會,一定會把傳揚耶穌的救恩給未信的人,視為首要任務。
不傳福音的教會有禍了(林前九16)。
可惜的是,今日絕大部分的教會花了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和精力在「牧養」工作上轉來轉去,一直在內部作業方面耗盡資源。牧師本應該專心「祈禱傳道」,卻不斷在經營教會的工作上綁住自己,對傳福音的使命裹足不前、置之不理、視而不見、文過飾非。
(其實,教會內部的事務大可放心地、信任地交給執事們處理就好—特別是要委託給有治理恩賜的同工,讓他們在聖靈的帶領下一展長才。)
教會不能老是僅在聖誕節才規劃福音活動。我必須說,宣教無關季節,耶穌也沒讓門徒如此劃分。宣教是一種生命的態度,教會必須活出一種生命樣式,是能讓陌生人、朋友、傷痛的人、孤單者和家人等,有機會來接觸的地方,並且透過這樣的交流過程,可使神那奇妙的愛在他們身上動工。教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要讓世人有機會遇見福音—除非我們能讓別人遇見福音,否則耶穌雖為世人而死,但他們如何能認識祂呢?
放眼望去,我們的教會裡有多少比例是第一代基督徒?這會顯出教會長期以來到底在幹甚麼。教會的主日信息內容是在講給會友聽的,還是針對慕道友的精心規劃?(又或是教會內根本沒有慕道友來聚會?)
我們需要傳「遠來近悅」的福音。
【健康的教會(九):傾聽信徒的心聲】
這幾年來,我一直感受不到教會有福音,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教會不斷擴張它的權威—有人說,權威是惡魔的名字。
社會動盪不安,一般教會也不見得理性和平到哪裡去。要建立健康的教會,需得容讓福音進入教會中。耶穌願意和稅吏、罪人一同坐席(太九10),教會卻只愛那些可愛的人(太五46)。
讓我們學習豎起耳朵,聽聽「一位平信徒的控訴」:
當你希望我們傳福音的時候就談到「信徒皆祭司」,希望我們把見證帶到職場;為何當你談到事奉時,卻就變成「聖俗二分」而令我們認為只有在教會工作才是事奉?
當你希望安慰我們禱告尋求卻得不到上帝的回應時,跟我們說人「不能試探上帝」;為何當你談到十一奉獻的時候,卻叫我們「試試上帝」來看看能否得到祝福?
當你希望我們不要崇拜明星的時候,教導我們說「不可拜偶像」;為何當你舉辦福音佈道會的時候,卻以「明星招徠」的手段來引人信主?
當你希望教導我們的時候,你的一切批評都成了「勸人歸正」;為何當你面對我們對教會的批評時,卻告訴我們「不要論斷」他人?
當你希望隱藏自己的不堪時,你教導我們要看到自己「眼中的樑木」;為何當你面對一些性道德議題時,卻永遠站在道德高地指摘別人?
當我們無心尋求信仰時,你教導我們必須每天「查考聖經」的重要;為何當我們真的開始熱心尋求而去修讀神學時,卻告訴我們這些都是「世俗的小學」?
當我們傳福音時,你教導我們要跟人說「基督愛與關懷每一個人」;為何當我們真正去關懷社會時,卻又否定我們然後說「基督徒的責任是傳揚福音」?
當我們站出來為政制的不義而發聲時,你告訴我們要「順服掌權者」;為何當我們父母禁止我參與教會聚會時,卻又告訴我們要繼續參與聚會因為要「順從神而不順從人」?
當我們希望尋找人生中的伴侶而到單身聚會時,你告訴我們是「憑私慾而行」;為何當你為了尋求地方搬遷教會而去找地產經紀時,卻是「按著神的帶領」?
當我們尚未信主的時候,你說我們每一個在上帝眼中都是獨特和珍貴的;為何當我們與你意見不合時,卻可以曉以大義地說「為牧養,為大局,為教會,為神國」而拋棄我們,令我們感覺自己根本一文不值。
【健康的教會(十):不要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
健康的教會不應該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那會是偏見與成見的製造來源,會導致更多的紛亂,而不是和平。
近兩週,台灣社會更加不安了(太陽花學運)。我的心情沉重:
1.我教導學生:「尊重,就是不要強迫別人一定要接受你的看法。」
耶穌說:「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太七6)這正是在責備自以為是的人,不要把自以為好的東西強迫別人接受。
2.我教導學生:「民主,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
3.我教導學生:「自由,就是在法律範圍內的活動,不受別人干涉的權利。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範圍,才是真自由。」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卻沒有強逼別人認同的資格。如今社會這樣亂,大學生(這些學長學姐們)做「佔領」的示範,我們當老師的真不知如何教導在學的孩子安分守法。
4.我很悶,因為長期住在政治色彩濃厚的家族中生活。寄人籬下的感覺油然而生,除非我也是深綠的政治狂熱份子(她們到現在還在罵:前總統根本不該被關,因為他貪污的錢實在沒有比前前總統多),否則幸福快樂不易臨到。
5.我很難過,因為家裡沒有黑白,只有藍綠,是由政治意識形態在主導家庭氛圍。基督徒的家庭不能讓上帝掌權,而是由政黨意識來主理,悲哀!
6.我很委屈,因為在家裡連堅持正義、理性、和平都不能,每一個家人都以為自己是政治專家。
聖經有話說:「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十四12、十六25)
7.渴望安居樂業,有這麼難嗎?
服貿、核四、蘇花高,我不是專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立場與意識,但請尊重與你不一樣的人。
(不懂服貿是誰的責任?你很懂憲法嗎?你很清楚消保法嗎?你很明白食安法嗎?你很了解十二年國教嗎?不懂、稍懂、略懂,都還是可以生存的。有一天—可能我們還不夠老,我們會發現自己所堅持的許多東西,在永恆裡根本不值一哂。)
操練忍耐吧!任何對目前民意代表、地方與中央首長不認同的人,請尊重「他們是大多數選民委託的公僕」,總得讓他們做完任期,然後(下一屆)你才能用自己手中最正義的武器—選票,讓好人出頭。這才是真民主!
好人萬歲!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佔領國會若有丁點正當性,國家就不可能有好未來了。除非台灣要走向獨裁專制,強迫一言堂思想貫徹全國,否則解決不如意的方式就是農民霸佔總統府、勞工強攻行政院、漁民在外交部建灘頭堡、老百姓在動物園逛大街。沒完沒了的抗爭,用極端激烈的方法解決了什麼問題?(那些打著民主旗號壓迫別人低頭的人,是最不民主的壞榜樣。實在太狂傲了!)不過是會吵的小孩有糖吃而已,真是無理取鬧!
不要自作聰明、不要自我中心、不要自以為是,這樣愚人節才會快樂!
Ps.要珍惜與我們不同意見的人,上帝正是要使用他們讓我們學習謙卑。
【健康的教會(十一):教會的影響力】
不過,我們雖然有這樣的信心,也要記得在生活中積極遵行耶穌的教訓,特別是祂在登山寶訓裡「鹽和光」的教訓:「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3~16)
斯托得牧師說:「我們基督徒素來對世界敗壞的標準感到驚嘆,但態度總免不了帶些自義。我們批評暴力、不誠實、不道德、草菅人命、貪戀物質;我們聳聳肩說:『世風日下!』但這是誰的錯?應該怪誰?且容我如此說:倘若黑夜來臨,房屋很黑,怪房子並沒有用,因為太陽下山時必會如此,問題乃是:『光在哪裡?』如果肉變壞了,不能吃,怪肉也沒有用,因為只要容許細菌滋長,肉一定會壞,問題乃是:『鹽在哪裡?』同理,倘若社會腐壞,標準日低,直到變成黑夜或臭魚,怪社會並沒有用,因為墮落的人本來就會如此,人類的自私若沒有約束,必有這樣的結局。問題乃是:『教會在哪裡?為何耶穌基督的鹽和光沒有滲入、改變社會?』如果我們只是抬抬眉毛、聳聳肩、搓搓手,就是假冒為善。主耶穌已經吩咐我們要作世上的鹽和光,倘若周圍有黑暗、腐敗,就是我們的錯,我們必須接受這責任。」
健康的教會不應該躲藏起來,除了聚會歡唱,我們要將真理的旗幟揚起來。大家可以思考一件事:假若社會上的決策者是基督的門徒,這塊土地是否會好許多?假使基督門徒能佔據有影響力的地位,很多結局是否會更好?在上掌權的位置就那麼幾處,基督門徒不去擔任,就是拱手讓未信者主導社會風氣—這樣會不會敗壞得更徹底?
神透過你的教會影響了你的社區/鄉鎮/城市了嗎?神藉著你這個基督門徒祝福了你的鄰舍/辦公室/工廠/學校了嗎?
【健康的教會(十二):傳福音A】
今天早上在主日禮拜前,我到花壇菜市場吃早餐,肉圓沒吃兩口,迎面看見三位天使—由一位滿臉笑容的媽媽帶著兩位可愛純真的女兒,穿著花壇長老教會的義工背心,像蝴蝶似的穿梭在各個攤位,向每一個正在逛街買菜的小老百姓說好道早,一句「耶穌愛您」,再遞出一張福音單張和一小包面紙,好親切、好溫馨、好有福音!
【健康的教會(十三):傳福音B】
你們教會有沒有「福音主日」?聖誕節才傳福音?喔,還有一次在復活節呦。有些教會每季會舉辦一次,極少部份有每月一次的。我很盼望每週的主日信息都有福音被釋放出來—不僅基督門徒得造就,慕道朋友也能認識耶穌。
其實,教會氛圍若好,即便沒有刻意安排福音講台,每個進教會的人都能感受到神的愛;反之,假使教會經常處在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中,或是長期死氣沉沉與枯燥無聊,再好的神話語都奮興不起來。耶穌的救恩彰顯不出來,教會何用?
據大略推估,大部分的教會講道是非常沉悶八股的(不妨試著看看整體會眾的聽道表情反應),另外有相當大比例的教會在傳講「錯誤的福音」(加一6~8)。有時候想想,基督信徒真的很可憐,要聽個「純正的道理」(多二1)都很困難。難怪,根據統計平均每十個慕道友到教會,有九個人會待不下去,選擇離開。
福音在哪裡?
當講台不再傳福音,教會怎麼健康得起來呢?健康的教會不會辜負耶穌的大使命,必要以傳福音為核心目標。不傳福音的教會有禍了,傳福音的教會有福了。
(早在十年前我已覺悟,不能再光倚靠教會的講台信息來餵養自己的屬靈生命,否則靈命遲早會死光光—習慣了。人不餵羊—結三十四1~6,我們只好自己找草吃:每天讀聖經靈修是絕對必要的—這時候就看出來教會有無積極推動讀經是何等重要了;閱讀優質的屬靈書籍,可以更有系統的建造靈命;聽聽屬靈偉人的講道影音檔案,很直接受用;和幾個生命見證真實、血統純正優良的屬靈夥伴互相扶持,在甜蜜的團契關係中彼此拉拔,能夠具體實現在地如在天的國度。福音雖然不在大部分的教會中,幸好仍沒有完全消逝不見。讓我們繼續努力尋找,努力走窄門,努力奔天路—太十一12。)
【健康的教會(十四):認識基督教教義】
談到「歸正教會」,我們有必要清楚認識基督教教義。我恐怕許多基督信徒淪為作禮拜的宗教人士,不思信仰根基,不知基本教義,教會傳什麼就接收什麼,人云亦云,迷迷糊糊、懵懵懂懂、渾渾噩噩,一問三不知,被瞎子領路,走錯了還以為是正途。
仔細閱讀以下這篇文章,看看能不能震撼我們的根基:
20140330基督教論壇報
周學信(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與教會歷史教授)
幾週前,瑞典最大的新教教會創辦人暨牧師奧夫.艾克曼(Ulf Ekman)於主日講道中向他所建立的「生命之道教會」表示,他和妻子將歸信天主教。人們對此消息的反應從震驚、生氣轉為困惑。
基督徒皈依天主教並非新事。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諸如卻斯特頓(Chesterton)、梅頓(Merton)、紐曼(Newman)等人,和幾位近代改信的基督徒如霍華德(Thomas Howard)、塔爾波特(John M. Talbot)、韓(Scott Hahn)和貝克威斯(Francis Beckwith)。然而,這些名字可能對多數的台灣基督徒而言並不如奧夫.艾克曼為台灣教會所熟知。
艾克曼的許多著作都曾被譯為中文,如《勝過世界的信心》、《曠世奇族─猶太人》、《日日得勝》等。而且,他是康希牧師的師父,台灣有些年輕人甚至前往瑞典在他所創辦,亦是斯堪地那維亞當地最大的聖經學校研讀。艾克曼也曾在台灣一系列的特別聚會中講道。
艾克曼的信仰旅程
為什麼艾克曼放棄改革運動的真理而歸回羅馬天主教?艾克曼原於瑞典信義會按牧,在1980年代初期,他擁抱甘堅信(Kenneth Hagin)和肯尼斯 • 寇普蘭(Kenneth Copeland) 所主張的成功神學(豐盛福音)。1981年,他到瑞瑪聖經訓練中心(Rhema Bible Training Center)學習 ,這個中心是美國五旬宗主張成功神學「信心之道」的發源地。
艾克曼早期的講道著重於以身體醫治和國度前進為成功神學的中心,而非財務上的祝福。艾克曼所主張的健康與財富福音也是寇爾曼(Simon Coleman) 所著之《靈恩基督教信仰的全球化》(The
Globalization of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劍橋大學出版)一書中的主題。當時,艾克曼也參加反天主教言論,他曾為此道歉。
為何一位擁有以上背景的牧者會轉換信仰的忠誠至羅馬天主教教會?這與轉換至不同的教會或宗派不一樣,因為後者情況相當常見、往往只圖方便,不需太多思考就能做出決定,且在我們教會內被視為常態。
宣稱體驗豐富聖禮生活
艾克曼和妻子貝姬達(Birgitta)解釋他們改信羅馬天主教的想法是在過去十年間慢慢形成的。艾克曼在其網站上寫道:「我們看到人們對耶穌表達炙熱的愛,和以聖經和傳統教義為基準的厚實神學。我們曾體驗聖禮生活的豐富。我們看見他們的神甫職位具完整結構的邏輯性,這讓教會得以保存信仰,並一代接續一代。
我們遇到足以面對大眾意見的倫理道德力量和持續性,以及對貧窮軟弱者的仁慈。最後但非至少,我們與代表數百萬靈恩天主教徒的領袖們接觸過,在他們身上,我們看見活出信仰的見證。」
艾克曼宣稱他改信天主教乃是「個人旅程」,強調他們在羅馬天主教教會所看見的情況,挑戰和邀請我們的教會反省當今教會現狀。艾克曼和其他改信羅馬天主教的基督徒都被教會的天主教願景所著迷,他們相信這樣的願景在羅馬天主教教會能有最好的理解。
我們教會的異象太過地域性,且看重事工的成功(必勝信念)。我們的教會沒有普世和無形教會的異象,而身為耶穌基督的教會應如何維持完整性亦是一直存在的問題。艾克曼改信羅馬天主教的旅程在台灣的教會間引發以下爭議:究竟身為福音派基督徒的意義為何?而屬於耶穌基督的教會之意義又為何?
切割教會歷史傳統生危機
吸引艾克曼和其他福音派基督徒進入天主教教會的常見思維,可能源於其禮拜儀式的歷史和傳統。很多基督徒覺得他們在信仰中被孤立,而我們的教會自己切斷了教會歷史。大部分的信徒幾乎不瞭解許多關於早期神父和中世紀神學家的事蹟。在過往歷史的這些歲月中,教會在哪裡?
天主教教會的傳統主義和儀式仍然存留,而且出色。近來,基督教教會傾向於在體育館內舉行崇拜,把敬拜娛樂化,並交錯著空洞無益的報告,以及與主日講題無關的幽默,卻將領聖餐的儀式改為每個月或每兩個月舉行一次,並讓浸禮於泳池內舉辦。對於教會敬拜現狀感到幻滅的基督徒們,可能會因此被已延續了許多世紀的豐富傳統所吸引。
聖禮生活在我們教會內並不受重視,甚至幾乎不存在。大多數基督徒並不了解聖禮的意義,以及為何它們是「上帝賞賜恩典的媒介」。基督教會雖在敬拜時呈現如慶典般的高亢情緒,但這與聖禮儀式和教會的默想並不相同。
羅馬天主教擁有豐富智識的血統,足與今日以市場導向為主的觀念匹敵。基督徒卻常陷入未能專注於聖經教導、不熟悉教義、和對聖經缺乏認識的危機。對一些基督徒知識分子而言,天主教可能會成為基督教會之肆虐的反理智主義的解毒劑。
若要理解艾克曼改信羅馬天主教的理由,基督徒需嚴肅看待傳統、儀式、聖禮都是福音一部分的重要性。
台灣主流教會長年流行推動各項聚會,常常搞特會總動員,卻很少花力氣鼓勵信徒勤讀聖經。追趕特會、追逐明星講員、追求靈恩現象,卻沒有聖經神學素養的平衡,信仰隨時岌岌可危。
【健康的教會(十五):傳福音C】
「傳不出去的福音」,這個標題我們大概不容易見到,聽過的也很少,若想談論它必須得有相當顛覆的膽量。
保羅勸勉提摩太的時候曾提到:「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四2~4)
耶穌確實遇到過好多次類似的情形。即便祂在哥拉汛、迦百農「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太十一20~24)還有,當祂來到自己的家鄉,用了何等的「智慧和異能教訓人」,所得的結果卻是「拿撒勒人厭棄耶穌」(路四29記載,耶穌是被「攆出城的」,甚至他們要把祂推下山崖去摔死),使得祂只好摸摸鼻子「離開那裡」—「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裡不多行異能了。」(太十三53~58)
使徒保羅在雅典的福音行動照樣不得志,當地人把他所講「死裡復活的話」,拿來當「新聞說說聽聽」,「於是保羅從他們當中出去了。」(徒十七16~34)
耶穌不會傳救恩嗎?保羅沒有權能佈道嗎?福音大能不得人心嗎?某些地方、某些時候,神的確允許「福音傳不出去」。我們能順服神的計畫嗎?我們能等候神的安排嗎?我們對神有信心嗎?當福音傳不出去的時候,基督門徒是否該為此深深自責?亦或是能「歡歡喜喜站在祂榮耀之前」(猶一24),因為我們這無用的僕人已把本應做的做完了(路十七10)。
其實,包括耶利米、以賽亞、以西結等先知,早已領受這樣的啟示,其中以下這段話將神的預告描寫得最真實:神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我就說,「主啊,這到幾時為止呢?」祂說,「直到城邑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閒無人,地土極其荒涼。」(賽六9~10)
每一個傳福音的基督門徒都應該謙卑接受神的時間,並且體認「傳福音的責任確實在我,教會能否復興確實不在我;報喜信的的託付確實賦予了我,教會是否增長確實與我無關。」我們總得尊重聖靈,承認改變人心是聖靈的工作,我們不是神。唐崇榮牧師說:「責任扛起來,結局交託主。」這話是對的。
傳福音,也是一種靈性操練,操練信心,更操練謙卑。
【健康的教會(十六):傳福音D】
關於「傳福音的限制」,希望我們都能謙卑以對。拗著脾氣與神摔跤,並非好事。過度的期望傳福音果效,實在不是神的心意。盼望每一個基督門徒都能在傳福音之餘,還是能以神為樂—單單因為能敬拜主,就感到無比欣喜。即便滿懷火熱,想為主發光,又「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徒十七16),我們也得順服神的時候,相信主的安排。
「莫忘初衷」(Don't forget what you was.)這句話應該時常提醒我們:我們事奉的是神,而不是成績果效。
每一個宣教士多少都有「福音傳不出去」的經驗,特別是初期那幾年,簡直可以用毫無果效形容。戴德生如此,巴克禮這樣,馬偕也不遑多讓。直到聖靈親自做事,復興的浪潮起來,教會才有規模性的增長。
建造教會最怕的是人為因素從中作梗,把「人的夢想」誤認為「神的異象」。如果那人的夢想又有「神人」加持過,那麼教會的災難就很難收拾。舉個真實的例子:有一位享譽國際的明星大人物,來到某教會擔任特會講員,一連數日「聖靈大大動工」,聚會精彩又熱絡。偶然間,她突然向該教會信眾宣佈:「經由我反覆禱告驗證,貴教會要被聖靈大大復興了。一年內你們教會要從現在的一百人信徒,增長成三千人的大教會。將有整批整批的人數要湧進貴教會,得救的人數要天天加給你們,豐盛收割吧!」陶醉在這樣的「祝福」中,教會從上到下當然深信不已,歡喜自己的教會要揚名立萬了。但是,「所有不屬於神的東西,都會被時間所淘汰。」一年過去,這教會(我當時親身參與其中,也熱切期盼著)不僅沒有丁點增長,反倒因為夢想破滅,令人挫敗灰心(爬得越高就跌得越深)。
那麼,既然「聖靈不可靠」,就捲起袖子自幹吧!反求諸己嘛!求神不如求己。直接定下每年年底前要有一百人受洗的目標,積沙成塔、積少成多,這樣總能往上堆疊起高樓(巴別塔)了吧。管他阿貓還是阿狗,先抓來受洗再說,只要業績達成,不擇手段又怎樣。看吧!聖靈做不成的,人定勝天吔!哪有傳不出去的福音?別亂講!
昏倒。
【健康的教會(十七):傳福音E】
傳福音最讓我敬佩與服氣的方式,不是大型佈道會的場面,也不是小組福音茶會的溫馨,更不是強人所難的逐家叩門推銷。這些雖然都有一定的價值與效果,但總不如基督門徒「生命自然的流露」。「滿溢出來的馨香」絕對是傳福音影響力最深最廣的因素。
使徒保羅說:「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林後二14~15)
反過來,假若我們經常飄散出的味道是酸臭的、噁心的、令人作嘔的,正是絆倒人、使他們不信耶穌的最直接力量。
我們的生命如何,直接向世人見證了基督教信仰如何。世人看不見神,不知道基督是怎樣的一位神,但他們天天有機會看見我們—這些「小基督」,因此他們就從我們身上去揣摩耶穌的形象。福音傳開或不傳開,都在此顯露無遺。
所以,我們怎樣活,就是在傳福音了。在職場我們是怎樣的人?在家裡我們的真實生命如何?在鄰舍間我們的風評呢?親友們用什麼眼光看我們?不要說神不使用你,我們每天周遭所接觸的人,豈不都是神賜下的福音禾場!端看我們用生命去撒種、栽種、耕耘、收割。
基督為我死,我要為祂活!
【健康的教會(十八):傳福音F】
傳福音在策略上最有效力的方式莫過於透過「地方教會」(Local church)來達成。
斯托得認為,若每個地方教會都願意忠誠地肩負起傳揚耶穌的使命,福音早就遍傳了。
許多教會長期習慣關在建築物裡孤芳自賞,對當地居民鄰舍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聖俗二分法,拉開了彼此的距離—教會要「道成肉身」,我們應有敬拜神與服事世人的雙重身份。忘卻了神要我們在世上發光作鹽的責任。
試問,我們的教會於所在地被知曉嗎?當地里民知道這裡有一間教會嗎?我們和里長區長/村長鄉長的互動怎樣?教會是否開放成為社區「休閒的公共場所」?教會是個擾民的場所(聚會時太吵鬧了),還是讓心靈有平安的地方?我們親民嗎?
一間會堂緊閉的教會(有聚會才開啟),怎能讓聖靈充分使用。陶恕說過:「如果神將聖靈從我們當中移開,許多教會今天所做的事將會持續下去,而且很少人會看得出差別。」多麼悲哀。
常聽到一些國外的見證,有人因為心情不好、山窮水盡、走投無路而途經教會、進到教堂(常保大門開放吧),在諾大、莊嚴的空間裡,獨自坐在椅子上啜泣,然後神臨到他,然後得救重生。是誰向他傳福音?聖靈親自動工!我深信,教會若願意以開放的態度面對社區民眾,讓神有機會做事,主真的可能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教會。
可惜,在我去過的教會中,很少教會敢開放教堂讓陌生人進入的。我們太懂得自保、太小心謹慎、太會防賊,大牆高高聳立,牆上還有尖鉤倒刺,內外保全系統,安裝攝錄影機。把未信者關在外面,這事我們確實做得非常成功。
我盼望,每一間地方教會都能像一座燈塔,可以照亮社區的黑暗,引領每一個迷失方向的人歸信基督。
【健康的教會(十九):傳福音G】
談到「地方教會」(Local church),我們要思想一個嚴肅的課題:「教會的組織」,或說「教會的結構」。這會嚴重牽涉到我們怎麼傳福音—我們的信念決定我們的作為。
斯托得認為:「教會必須組織起來,以表達它的自我理解。教會的結構必須反應它的神學,特別是它的雙重身份。教會最常見的的毛病,是為『神聖』而非『在世』而組織,為相交而非宣教而組織。」
我經常強調,一間教會的健康與否端看其中有無「福音」就能知曉。這福音會因著教會的內在特質而外顯出來(或者封閉起來):高舉基督(敬拜)、傳揚耶穌(宣教)、彼此相愛(團契)、關顧弱勢(施予)、恩賜配搭(事奉)、真理教導(講道)、發光作鹽(見證)。沒有福音的教會,彼此相咬相吞(加五15)、淫亂敗壞(林前五1)、分門結黨(多三10)、異端邪說(彼後二1)、爭權奪利(路 二十二24)、崇拜偶像/明星(林前一13)、驕傲自大(啟三17)。
(更糟的是,以上這些的忌恨、惱怒、苦毒、貪婪、傲慢、姦淫、謬論等,絕大多數是由教會牧者與領袖同工發動,或親身參與其中的。)
關於教會的組織,我們一定要捫心自問:「教會的組織安排是否只為自己?」用一個諷刺,卻相當實際的例子說明:
光天化日之下,一間富麗堂皇的教會,門前經常流連著三種人,有蓬首垢面的遊民、肢體殘障的討錢乞丐,以及等待恩客上門的流鶯,這是人間悲劇的三個象徵,但在其背後卻映照著緊閉大門的教會,告訴他們說:「這裡不歡迎你,快滾開!你們這些骯髒的罪人,下地獄去吧!」
嚴格檢視教會的結構是必須的。有時我們真的需要透過外人的眼睛看看教會,到底教會的形象如何?
【健康的教會(二十):團契】
「我們是小組化的教會,如果你不能認同細胞小組理念、加入小組的運作模式,麻煩請您另找其他教會。」牧師又在主日講台上下逐客令了。他們認為,沒有參加小組的人,基督徒的生命就不會完全:你不可能不參與小組卻說自己可以敬拜神、傳福音、事奉主、讀聖經、作見證、充滿愛心、過團契生活。
曾有連續九年的時光,我捨命奉行牧師的命令,每週參與教會週間的小組聚會。我不否認其中的屬靈建造工程確實有系統,但整體而言那一大段歲月絕大部分是「為了聚會而聚會」,整個回憶負面居多:先集體方言禱告一小時;再唱靈歌一小時;然後分成小小組話語分享,每人限三分鐘;最後再方言禱告一小時。
一間健康的教會不應該強迫所有的信徒都加入小組系統,來實踐團契的理念。那只是好方法之一而已,卻不是唯一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福音應該能允許/包容不同生活面貌的人,有人熱衷小組活動,有人不克經常往教會跑—家中上有老母、下有幼子,牧師行行好,施捨您的大恩大德,饒了小人一命吧。
這幾年來,我雖然沒有再加入小組聚會,但我還是有很真摯的屬靈夥伴關係,我的團契生活從來不因沒有小組聚會而貧乏。小組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小組設立的。
基督徒團契貴在真誠相交,對內彼此相愛,對外傳揚福音,理念對了,五湖四海皆知己。
【建造教會】
在舊約聖經,從摩西建造會幕,到所羅門王蓋聖殿,以及最後的新耶路撒冷(結四十~四十八),都有神非常嚴謹的「規矩」。不管是建築材料的選用、工作人員的分配,還是規模尺寸的大小等,無不鉅細靡遺交代記錄。我想,神將這些細節不厭其煩、又使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記載於聖經中,其用意不外乎一個目的:這是一個極其嚴謹的工程。
我們這些基督門徒,建造教會豈可隨便敷衍。
在我的書架上,論及教會的書不下數十本,基督教書房裡這方面的典籍亦是汗牛充棟。我雖無暇博覽群書,但最讓我五體投地的該屬斯托得的「心意更新的教會」。這是他晚年的一本著作,是他牧會經驗的集大成,精采絕倫,從頭到尾毫無冷場。不像斯托得的其他著作那麼生硬艱澀,此書平鋪直述、深入淺出、言之有物,值得反覆咀嚼。我個人覺得「心意更新的教會」很適合每個基督門徒每年都看它一次。
每間教會若能以「心意更新的教會」當作建造教會的藍圖,並認真地去實踐,相信健康教會必於焉產生。
其實,建造教會雖然是非常嚴謹的工程,有許多大原則和小細節必須注意、遵照。可是,最需堅守的只有兩件事,我相信只要將這兩件事把握住,就是一間健康的教會,就很值得我們委身其中,就可以放心的帶人去慕道:「歸正的福音信息」,以及「落實的愛人如己」。
我沒有在找完美的教會,只不過光是以上兩個小小的願望,已是遍地難尋。這樣的要求會不會太高?這樣的要求會不會太高?
【健康的教會(二十一):不完美的教會】
在這本中,畢德生藉著保羅影響深遠的以弗所書,要告訴我們何為教會的本質。這開展了我的視野:「這封勾勒出建造教會最好方法的書信,它描述的不是如何在鄉鎮鄰里成立教會的經營策略,而是描述教會硬體建築下該有的實質:神的旨意、基督的同在、聖靈的工作。」「教會是一同領受神榮耀的地方,是一群基督徒一塊兒坐下來,懷著感恩之心,領受我們的主,聖靈,所預備的一切。」「教會之所以為教會,不是我們在教會裡做了什麼,而是神在教會裡成就的。」
我最大的觀念翻新,是其中提到「以弗所教會的不完美」,我們總以為哥林多教會才問題叢生,想不到經過畢德生的整理,包括「徒二十19,提前一6~7、四7、五15、六4,林前十五32,啟二4~5」,看見以弗所教會百廢待舉的一面—它「一點也不像成熟、健全的教會」,「以弗所教會從來就不是一所理想的教會」。
我若有所思,也回顧當初閱讀楊腓力「何必上教會」的領受。我再次被神提醒,也印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教會並非理想完美的社群,或許這樣的教會正是當初神創造教會時想要的樣子。或許神知道祂自己在作什麼,才會給我們教會,我們現在的教會。」
雖然誕生叫眾人歡樂,但是成長才會更叫所有人喜悅。教會,最需要的不是現階段的完美,而是持續成長的啟示(神整全工作的啟示),並且「在主裡健壯,在愛中旺盛」(弗四16,信息本)的實際。
【教會的建築設計】
神對聖殿的設計一絲不苟,每一間房子、每個角落、前後院子、屋裡屋外,都內外兼修,有祂明確的用意。眼光遠大,意義非凡—各有其神聖的神學意義。
一般的教會建築是怎麼設計的?幾乎都以禮拜天的聚會為中心來構想:有主堂副堂、主日學教室,這就佔了絕大部分的硬體空間。剩餘的再來規劃辦公處室、牧師宿舍、圖書館、禱告室。這樣的設計非常符合「做禮拜基督徒」的需求,教會也順理成章地變成禮拜天的教會。
許多教會的大禮拜堂,一週僅使用一次,是名符其實的「蚊子館」—花最多錢的地方,也是最少用到的地方。如此閒置,非常不人性,非常浪費空間,非常沒有福音價值。
為什麼民間廟宇可以是社區活動中心、民眾的休憩場所、路人的飲茶借廁所地方,而教會是那麼的不親民。
倘若牧者與長執領袖一直以「聚會」的需求來設計教會,那麼教會永遠不能融入地方民眾的心中。
近來有部份教會和政府合辦「社會大學」,於週間開放空間讓社區民眾「進來」教會學才藝、修學分、訓練職能,是相當好的福音策略,依此模式,教會能接觸更多的人,也能充分扮演社區公共空間的角色,很有意義。
我盼望,教會的設計,不僅可以讓要上課的人「進來」,也能讓不上課的人「進來」。增添露天座椅、下棋涼亭、品茗茶几、桌球器材、籃球框架、讀書空間、閱報沙發、烹飪廚房、住宿客房、視聽教室、遮風避雨的廊簷......。在建築設計上,以民為本,以福音為依歸。唯有人們有肯進來教會的意願,才會有「萬口頌揚、萬膝跪拜」的敬拜願景。
【健康的教會(二十二):溫馨的教會】
剛信主那幾年時光,我確實住過「在天堂的日子」,神的國度真實的臨到我們的教會中,讓基督門徒的團契生活洋溢著平安與喜樂。
那時,我們教會只是一幢租賃來的四樓透天厝,大約僅有二十地坪。一樓前面是桌球室(有時也是學生團契的聚會處),後面是一間長期客房。二樓有一大間的多功能客廳,是我們彰中商團契的「家」,也附設了小型的圖書館,星期天還讓兒童主日學來使用。二樓後半段是我們最常光顧的地方—廚房兼餐廳,我們每週都有愛宴餐會,幸運時也能吃到烤蛋糕與手工餅乾,冰箱裡的酷涼開水是大家的解渴活泉—不過,喝飲之前要先通過「背金句」的考驗。三樓則是聚會的主副堂,主堂週間有彰女團契聚會,主副堂平時也提供學生當作K書中心,副堂也可提供給需要陪談、諮商與禱告的人,有時還可充當臨時客房。四樓是整層的傳道人住處,是學生的禁地,為要讓傳道人有隱私的空間,我們這些兔崽子都很克制、約束,不去滿足好奇心—到底傳說中的禁地是怎麼個樣子。頂樓有小型空中花園,更是我們受浸施洗的神聖所在。每層樓都有一衛生間。
我們經常往教會跑,這裡不只是我們屬靈的家,簡直就是我們溫馨的窩。一點都不富麗堂皇,卻充滿了主愛與恩典。這「主恩之家」是我在地如在天的歸屬地,我們在這裡信主、受洗、重生、敬拜、成長、服事、宣教、彼此相愛。
教會並非貴在建築風貌,有神的同在就是天堂。
【健康的教會(二十三):異端的結構】
斯托得認為教會自我中心的結構,是「異端的結構」,因為它體現出一種異端的教會論:「有些熱心的教會安排了太多以教會為本的活動。一週當中的每天晚上都有活動。星期一晚上開執事會,星期二晚上是團契時間,星期三晚上安排查經,星期四晚上是祈禱會,連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也有其他良好的理由佔據人的時間和精神。這樣密集、以教會為中心的編排,乍看雖然值得讚賞,卻有許多缺失和危險。首先,這有損基督徒的家庭生活。婚姻會破裂、家庭會分解,因為父母都很少在家。會友也沒法參與本地社區的活動,因為他們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放在地方教會上。正如韋奇說的:『我們的結構本身成了目的,而非拯救世人的途徑。』就此而言,它是異端的結構。」「有時候我納悶,會友只在星期日相聚(敬拜、團契、教導),而非在一個禮拜裡天天聚會,難道不是很健康的做法嗎?那樣,我們就可以在星期日聚集,而在其餘的日子分散。我們可以來到基督面前敬拜,同時又為基督而出去宣教。」
有不少傳道人在牧養教會時很沒有安全感,看到週間禱告會出席的人數不多,就灰心喪志;無法推動事工總動員,就挫敗無力;不能驅使每個人都加入小組,就埋怨會友不委身。其實,你若好好去聽他們的主日講道,就知道為何教會復興不起來—軟弱、呆板、封閉、八股、理論化、炒冷飯、隔靴搔癢。我一直深信,有恩膏的主日信息,長期經營下去,必會帶出人們渴慕福音的磁力;若再加上真實的基督門徒彼此相愛,這個教會不復興才怪。
搞太多花樣,使至教會落入異端結構,何必呢!單純傳揚主的道,忠心遵守愛人如己的命令,神的榮耀就要充滿教會—耶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十二32)
D.A.卡森說:「聖經對福音的讚嘆,主要不是因為福音能夠帶來社會改革,而是因為福音能夠使人與聖潔的神和好。福音的目的不是要我們能夠感到幸福,而是要我們能夠與那永存聖潔的神和好。福音的成就之所以使更新的神百姓感到喜悅,不單是因為新天新地的環境令人心曠神怡,而是因為我們會在聖潔的創造主與救贖主面前的直接榮光中永存、工作與敬拜。教會的生命與服事,以及教會事工的脈動,一定要根據這個觀點模造。除此之外,其餘都是表面敬虔,內裡卻自私自利的偶像崇拜。」
【健康的教會(二十四):事奉】
耶穌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8)如果連主基督都承接著「事奉的人生」,那麼事奉就是每個基督門徒理所當然的呼召。
首先,我們必須先定義何謂「事奉」?diakonia,事奉這個字的原文是個廣義用語,並沒有具體指明哪些特定的事項才是事奉。舉凡教會內的事奉和教會外的事奉,都屬於事奉的範疇。其中特別是後者,事奉的禾場無限大,是每一個基督門徒都能參與,也是必須投入一環—尤其在家庭與職場方面,更是我們接觸面最深、最廣、最頻繁的地方,是神確實差派我們發光作鹽的所在,我們責無旁貸,也不該捨近求遠(傳福音應先從耶路撒冷,再拓展至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
其次,從使徒保羅的教訓:「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羅十二6~8)我們得知聖經所啟示的事奉基本觀念:神呼召每一個人承擔不同的事奉。斯托得闡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世世代代的教會都迫切需要學習,就是『沒有人是萬能的』,也沒有人是蒙召去做每一件事。」
再來,我們必須有一個觀念:事奉不分貴賤。耶穌不僅傳天國的福音,也腰束毛巾為人洗腳;保羅旅行佈道之餘,也從事織帳篷的工作來養生;「各人蒙召的時候是甚麼身分,仍要守住這身分。你是作奴隸蒙召的嗎?不要因此憂慮。弟兄們,你們各人蒙召的時候是甚麼身分,仍要在神面前守住這身分。」(林前七20、21、24)事奉神,千萬不要有聖俗二分法的偏差,也不要有位份上的尊卑之別。切記:專心祈禱傳道的牧者,與管理飯食的執事,兩者都需要由聖靈充滿的人來履行。
我一直相信,基督門徒的切實彼此相愛,絕對是傳福音最佳方式。
耶穌離世前,曾多次曉諭這個主題:「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十三34)「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我這樣吩咐你們,是要叫你們彼此相愛。」(約十五12、17)若加上祂為我們的「合一」迫切禱告一事,我們就可看見祂在這個議題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一直以來,神要我們見證祂的使用方式就是:「透過我們的愛心特質,向世人彰顯基督的福音。」誰能想像,「若我們彼此相愛」這句話假使落實了,教會會怎樣?世界會怎樣?
可惜的是,事與願違。就像神透過先知的呼籲:「以色列的君王啊,夠了!不要再專橫,欺壓人民;要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你們不可再強迫我的子民離開他們的土地。我─至高的上主這樣宣佈了。」(結四十五9)確實有許許多多的教會領袖不斷地在破壞神的國度、拆散神的子民、摧毀神所建造的教會。其中造成最嚴重的破壞力,就是教會領袖敗壞的屬靈生命。
斯托得嚴厲地講明:「如果我們的生命與我們傳達的信息背道而馳,傳福音就全無可信。說老實話,傳福音的最大障礙,就是傳道者缺乏誠信。」「我們若不藉著愛別人來展現神的愛,就沒法用絲毫的誠信來宣揚神愛的福音。也許對基督教會的使命造成最大損害的,就是因嫉妒、敵視、毀謗、怨恨而分裂,或耽溺於一己的私心。這樣的教會急切需要在愛中徹底更新。」「宣教而沒有更新,便是異端。」
【健康的教會(二十五):講道】
愈來愈不容易在教會中聽到純正的福音真道,我說的是真話。
教會實在有不少「假教師」在混亂主的正道,因此保羅對他屬靈的兒子而提面命:「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
如果照耶穌引用申命記所說的:「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那麼,講道就是教會生命的取決所在。斯托得說:「教會本是靠神的話而活著、成長、興旺,若沒有了神的話,教會就衰弱、凋萎。」
現代教會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前來慕道,經常使用的方式是更新敬拜,讓活潑的音樂進入唱詩時間:敲鑼打鼓、電子音響、絢麗燈光、華美舞台、奇裝異服、方言靈歌、坦胸露臂,叫每一個來教會的人陶醉在美妙的音符當中(猶如參加明星演唱會一般)。以前,我還對之樂觀其成,因為不論如何,這些教會總是把人吸引來了—「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腓一18)總比傳統教會繼續流失青年好。但是,這幾年看著幾個教會界的領袖醜聞纏身、鋃鐺入獄,他們幾乎都是屬於這類型的教會牧者,就發現其中岌岌可危之處。討好式的講台信息、譁眾取寵的氣氛製造,並不能改變生命,無法使人重生。
真正的講道必須能帶出基督的福音,使人有得救的盼望,並且叫人能知罪悔改。華爾許這樣定義講道:「使安逸自在的人不安,使不安的人得安慰。」
「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教會若不加強講台信息—純正的道、傳悔改的道、言之有物的道、帶著生命力量的道,怎會有真正的復興來到?
我要呼籲每個傳講神話語的僕人,要謙卑。格調要高,姿態要低。要花更多的時間研經預備信息。要切慕講道的恩賜。
講道的導向是什麼?不是要讓講道者出名(這是非常大的誘惑),也不是要讓人繼續沉淪在錯誤中,而是要引導聽眾歸向神。
一個善於做師傅的,不會一直給徒弟魚吃,乃是教導他們學會釣魚的技巧。講道者也一樣,斯托得說:「所有的講道都應該把人帶向聖經,鼓勵他們自己翻閱,像羊吃草那樣。」
我可以牽著你走,但我不能代替你走。
【健康的教會(二十六):施予】
在財政部的規劃下,「富人稅」已經初審通過,年收入超過千萬的人必須繳納百分之四十五的稅率。這種均平的概念,符合聖經的原則: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如經上所記: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林後八14~15)只不過作法不同,前者是出於法令規定(因此許多人會想方設法節稅、逃稅),而聖經是希望我們出於甘心樂意,支撐這項行動的來源是因為有一顆憐憫的仁慈之心,更因為是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將恩典分享出去,讓愛走動。「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八9)斯托得認為:「基督徒的施予應該按著我們的收入加以衡量,不該少於這個水準。」
有相當比例的基督門徒一直跨不過「十一奉獻」的門檻,甚至用各種理由解釋為何自己不需要十一奉獻。我們若不能明白自己是神所託付的「管家」身份,就永遠也繞不出金錢的捆綁。僕人怎能死守著主人的產業不放呢?(太二十一33~41)惡霸!
我個人一直不喜歡以瑪拉基書三章10節來談奉獻這個主題,但我卻極力主張,每一個基督門徒都不該習於坐擁舒適的物質環境,然後對周遭的迫切需要視而不見、無動於衷。所有「有餘」的人,都應該熱心填補「有缺」的漏洞,這是恩典的流動,也是神不斷交待要照顧孤兒寡婦的命令。談「十分之一」,那只是小鼻子小眼睛的格局,有餘的人要學習慷慨奉獻,享受「施比受更有福」的喜樂。
從哥林多後書八章1~6節,我們看出馬其頓教會的榜樣,他們的慷慨施予是由三個極重要的支柱所構成:「大試煉、滿足的快樂、極度的貧窮」。為此,不僅哥林多教會的信眾應該汗顏,我們每一個基督門徒更沒有任何藉口不起而效尤了。
【健康的教會(二十七):發光作鹽】
天主教的「彌撒」一詞,據說乃是源自於古老拉丁儀式中的最後一句話,他們在聚會結束時,會說:「彌撒!」意思是:「現在可以散會了!」也能翻譯成:「出去吧!」真理是,神確實把每一個信徒「差遣」到世界中—我們真實的在其中生活、付出愛、作見證、傳福音、服事人群、受苦受難,甚至是受死,一切都是為了基督。
教會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就是不斷地「招聚」,想盡辦法要把信徒圈在當中。招聚大家「來」聚會,「來」團契,「來」禱告,「來」門訓,「來」事奉,「來」打掃…。似乎只有在教會的事奉才是神聖的,家庭和工作卻是俗不可耐。可是,耶穌明明要我們「去」(太二十八19)啊!使徒的意義就在「奉差遣」啊!初代教會的服事幾乎都不是「進來」教會,而是「出去」傳耶穌—連管理飯食的司提反與腓利都以向世人佈道著稱的。
斯托得說:「假如那是神的呼召,成為宣教士或牧師是極好的。但假若那是神的呼召,當醫生、教師或律師也是極好的。我們需要更多領受了神召命的基督徒,進入政治和媒體行業,為基督而活。」基督門徒發光作鹽的影響力是有積極意義與責任的,因為「如果到處都呈現黑暗與腐敗,那多半是我們的過錯,我們必須承受很大的責備。」想想光和鹽的作用吧!
每個基督徒若能夠認知為主發光作鹽的呼召,怎麼會有在教會內爭權奪利的事情發生。傳福音作見證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在那邊內耗,哪有精力在那邊相吞想咬。(這正是我必須遠離「教會政治風暴」的主要原因。)
現階段,我是一個國小老師,神分派我在校園裡見證耶穌,我的學生、同事和家長都是神所託付我的莊稼,學校就是我要去收割的禾場。懇請教會的大爺兒們行行好,饒了大家,不要再叫還在職場工作上班的門徒投入教會的事奉了。(我們並非不委身於主啊!)
外面有羊。彌撒!
成了。
給善牧堂基督門徒的一段話:
1.集體徹底謙卑悔改:為了過去的年日辜負神的託付、讓教會荒涼認罪悔改。唯有悔改才能引發出神的憐憫與拯救。我們再也沒有驕傲的空間了。
2.教會體質大改造:具體推動信徒讀經靈修,每一位門徒天天都必須與神連結,和聖靈有親密的互動。
3.更新主日崇拜:讓聚會流程簡單化,讓敬拜讚美深刻化(不要膚淺應付),讓每一篇講台信息都令人扎心,不再隔靴搔癢。
4.信仰生命玩真的:讓福音真正落實在教會、個人中,用真理彼此建造生命,去除假冒偽善的虛謊。
5.誠實相信上帝:要對神有信心,不要敬拜瑪門(杜絕商業偶像進教會),絕對要簡樸(耶穌生在馬槽、做木匠的兒子)。
6.真實彼此相愛: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饒恕曾經得罪我們的人,主動去與他們和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